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为深化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与学业导师深度交流,提前启动2018级本科生毕业规划工作,2021年7月14日,哲学所主要领导、各研究室、教研室负责人、本科生授课老师、社科大哲学院教职工、全体本科生在哲学所举行了内容丰富、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哲学所党委书记、社科大哲学院院长王立胜欢迎本科生同学回到哲学所。他指出“科教融合”是社科大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办好社科大,如何做好本科生培养工作,这不仅是社科大的事情,也是哲学所的事情,也是各位同学的事情,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办好我们的哲学院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他说,本科生的培养在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这个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本科生的前途,关系到哲学所和哲学院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声誉。
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学者和老师们在做好自己学问的同时,也要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多下功夫,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哲学所所长、社科大哲学院副院长张志强在讲话的一开头指出,如果说哲学所的学者到社科大上课是“往教”的话,那么社科大的学子到哲学所则是“来学”,“往教”和“来学”很好地体现了科教融合的精神。
他说,哲学院的学子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哲学所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求真”,这个“真”既指认识论上的真理,也指道德上的“真诚”;二是“务实”,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
张志强所长还介绍了哲学院成立一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以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他还对哲学院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做了说明。
动员讲话由常务副院长周勤勤主持。他讲到:创办中国社科大是党中央的决策;办好社科大,是社科院和社科大的要求;办好哲学院,是社科大和哲学所、哲学院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共同的心声。
交流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术报告,由哲学院副院长马寅卯主持,他首先对李景源、赵汀阳和李河三位报告人做了引荐。三位资深研究员分别就如何学哲学、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理解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做了主题报告,几位哲学大家精彩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学子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
李景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历史和社科大筹建的过程。他说,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哲学研究所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现在,我们成立了社科大,成立了哲学院,有了本科生,这对哲学所,乃至对社科院来说都是重大事件。李景源还介绍了哲学所和《哲学研究》杂志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李景源还从如何阅读学术文献,如何处理专业性和广博性的关系,如何做好学术综述工作、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赵汀阳教授在报告的一开头就强调了学术自主和抓住真问题的重要性,他号召同学们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做那些无意义的、重复性、纯消耗性的工作。赵汀阳还区分了做学问的几种不同类型:一是建筑师型,既有大观念也有细节分析;二是运动员型,以小见大;三是革命者型,致力于打破既有的成规,探索新路;四是说书人型,追求比原著说得更好。赵汀阳还强调了叙事的重要性,他建议同学们要从哲学史的经典文本中学习如何叙事,不要把文章写成八股,没有任何灵气。
李河教授则从金岳霖难题和萨义德难题谈起,讨论了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一和多的问题。金岳霖难题实际上提出了哲学后发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这就是当人们把“欧洲哲学”确定为“普遍哲学”,欧洲以外国家的哲学叙事就会遇到“究竟是‘某国的哲学’还是‘哲学在某国’”的难题;而“赛义德难题”则指的是,东方学者不借助西方人建构的“东方学”叙事,便不能有效地去谈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如何超越上述两个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学界是个长久的挑战。
午餐期间,哲学院本科生参观了哲学所各研究室,各研究室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了本研究室的历史和现状,师生还就同学们所关切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升学和就业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为分别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课程的教师代表,毕芙蓉、赵猛和匡钊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社科大从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毕芙蓉指出了教学与研究的不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与哲学的特性,从零开始,把知识问题化。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理解到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发展,是欧洲革命时代的产物,同时克服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性与把它等同于现实政治这样两种错误倾向。
赵猛谈到,在所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哲学院的科教融合进展非常顺利,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改善,学生满意度显著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授课要注意难易结合,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尝试深入思考问题。
匡钊老师分享了自己授课的感受,面对社科大的年轻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从单纯的研究者到知识讲授者的身份转换。而这在中国哲学这门相对年轻的现代学科的讨论语境中,意味着对学科自身研究范式的不断反思,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可将中国哲学史的内容作为具有可公度性的现代知识体系加以表述。由此种反思出发,当我们面对大学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时,如何将中国哲学史的知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梯度地讲授出来,并同时适应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各自特点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也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
尹舒羿作为18级本科生代表对各位老师的殷切期望和关怀表达了谢意。她结合自己三年多的学习体会,谈到在哲学院成立以后各个方面都发生的喜人的变化,并期待学院今后能在学术指导、就业、升学和出国等各方面给予同学们更多的帮助,也希望像这样的师生交流会能多多组织。
哲学院党总支书记韩育哲介绍了哲学院建院以来学生工作的整体情况,表示今天的交流会不但是同学们的回家之旅,也是哲学所和哲学院落实“办好社科大”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该类活动会常态化、长期化。在场的老师对同学们关心的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考研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勤勤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次活动体现了哲学所对哲学院本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次交流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成功。哲学所、哲学院领导对办好哲学院很有信心,有那么多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教师,有经验丰富、忘我工作的行政人员,有好学上进的优秀学生,哲学院一定会越办越好。
本次交流会还向2018级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调查。哲学院将以此调查为基础,对同学们的毕业规划给与指导和帮助。
本次交流会以期末和毕业规划为契机,旨在加强所院交流,深化科教融合,增进哲学院本科生对哲学所的了解和认同感。交流会完成了预期任务,达到了既定效果,受到了哲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后哲学所和哲学院将会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把哲学院的科教融合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为深化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与学业导师深度交流,提前启动2018级本科生毕业规划工作,2021年7月14日,哲学所主要领导、各研究室、教研室负责人、本科生授课老师、社科大哲学院教职工、全体本科生在哲学所举行了内容丰富、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哲学所党委书记、社科大哲学院院长王立胜欢迎本科生同学回到哲学所。他指出“科教融合”是社科大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办好社科大,如何做好本科生培养工作,这不仅是社科大的事情,也是哲学所的事情,也是各位同学的事情,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办好我们的哲学院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他说,本科生的培养在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这个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本科生的前途,关系到哲学所和哲学院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声誉。
哲学所和哲学院的学者和老师们在做好自己学问的同时,也要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多下功夫,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哲学所所长、社科大哲学院副院长张志强在讲话的一开头指出,如果说哲学所的学者到社科大上课是“往教”的话,那么社科大的学子到哲学所则是“来学”,“往教”和“来学”很好地体现了科教融合的精神。
他说,哲学院的学子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哲学所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求真”,这个“真”既指认识论上的真理,也指道德上的“真诚”;二是“务实”,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
张志强所长还介绍了哲学院成立一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以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他还对哲学院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做了说明。
动员讲话由常务副院长周勤勤主持。他讲到:创办中国社科大是党中央的决策;办好社科大,是社科院和社科大的要求;办好哲学院,是社科大和哲学所、哲学院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共同的心声。
交流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术报告,由哲学院副院长马寅卯主持,他首先对李景源、赵汀阳和李河三位报告人做了引荐。三位资深研究员分别就如何学哲学、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理解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做了主题报告,几位哲学大家精彩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学子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
李景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历史和社科大筹建的过程。他说,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哲学研究所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现在,我们成立了社科大,成立了哲学院,有了本科生,这对哲学所,乃至对社科院来说都是重大事件。李景源还介绍了哲学所和《哲学研究》杂志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李景源还从如何阅读学术文献,如何处理专业性和广博性的关系,如何做好学术综述工作、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赵汀阳教授在报告的一开头就强调了学术自主和抓住真问题的重要性,他号召同学们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做那些无意义的、重复性、纯消耗性的工作。赵汀阳还区分了做学问的几种不同类型:一是建筑师型,既有大观念也有细节分析;二是运动员型,以小见大;三是革命者型,致力于打破既有的成规,探索新路;四是说书人型,追求比原著说得更好。赵汀阳还强调了叙事的重要性,他建议同学们要从哲学史的经典文本中学习如何叙事,不要把文章写成八股,没有任何灵气。
李河教授则从金岳霖难题和萨义德难题谈起,讨论了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一和多的问题。金岳霖难题实际上提出了哲学后发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这就是当人们把“欧洲哲学”确定为“普遍哲学”,欧洲以外国家的哲学叙事就会遇到“究竟是‘某国的哲学’还是‘哲学在某国’”的难题;而“赛义德难题”则指的是,东方学者不借助西方人建构的“东方学”叙事,便不能有效地去谈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如何超越上述两个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学界是个长久的挑战。
午餐期间,哲学院本科生参观了哲学所各研究室,各研究室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了本研究室的历史和现状,师生还就同学们所关切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升学和就业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为分别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课程的教师代表,毕芙蓉、赵猛和匡钊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社科大从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毕芙蓉指出了教学与研究的不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与哲学的特性,从零开始,把知识问题化。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理解到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发展,是欧洲革命时代的产物,同时克服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性与把它等同于现实政治这样两种错误倾向。
赵猛谈到,在所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哲学院的科教融合进展非常顺利,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改善,学生满意度显著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授课要注意难易结合,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尝试深入思考问题。
匡钊老师分享了自己授课的感受,面对社科大的年轻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从单纯的研究者到知识讲授者的身份转换。而这在中国哲学这门相对年轻的现代学科的讨论语境中,意味着对学科自身研究范式的不断反思,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可将中国哲学史的内容作为具有可公度性的现代知识体系加以表述。由此种反思出发,当我们面对大学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时,如何将中国哲学史的知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梯度地讲授出来,并同时适应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各自特点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也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
尹舒羿作为18级本科生代表对各位老师的殷切期望和关怀表达了谢意。她结合自己三年多的学习体会,谈到在哲学院成立以后各个方面都发生的喜人的变化,并期待学院今后能在学术指导、就业、升学和出国等各方面给予同学们更多的帮助,也希望像这样的师生交流会能多多组织。
哲学院党总支书记韩育哲介绍了哲学院建院以来学生工作的整体情况,表示今天的交流会不但是同学们的回家之旅,也是哲学所和哲学院落实“办好社科大”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该类活动会常态化、长期化。在场的老师对同学们关心的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考研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勤勤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次活动体现了哲学所对哲学院本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次交流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成功。哲学所、哲学院领导对办好哲学院很有信心,有那么多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教师,有经验丰富、忘我工作的行政人员,有好学上进的优秀学生,哲学院一定会越办越好。
本次交流会还向2018级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调查。哲学院将以此调查为基础,对同学们的毕业规划给与指导和帮助。
本次交流会以期末和毕业规划为契机,旨在加强所院交流,深化科教融合,增进哲学院本科生对哲学所的了解和认同感。交流会完成了预期任务,达到了既定效果,受到了哲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后哲学所和哲学院将会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把哲学院的科教融合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