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5年6月27至29日,“推理难易层级与逻辑思维素质提升”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共同就“逻辑学经典基础问题”“推理难易层级实验与分析”“逻辑普及教育、思维素质提升”以及“中国逻辑与因明”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热烈、富有成效的讨论,体现了逻辑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
大会开幕式由郭佳宏主持,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致开幕词。张先生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聚焦“逻辑推理难易程度”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他强调,研究推理的难易程度至关重要,是提升全民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他主张,逻辑研究者的重点应放在专门研究特定逻辑类型(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内部的难易程度划分上。例如,命题逻辑因其可判定性相对“容易”,适合作为本科基础;而谓词逻辑涉及量词,难度更高,需区分教学深度。这种精细化的难易程度研究,是连接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核心。张先生指出,清晰划分不同逻辑类型的难易层次,能直接指导分类教学:明确中小学、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应教授的逻辑内容及其应达到的深度(如命题逻辑的掌握程度)。他呼吁逻辑工作者以此为重点,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实证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在逻辑教育和思维能力提升方面大有作为。他称赞本次会议的相关报告展示了这一方向上的良好开端,将有力推动我国逻辑层级理论研究并促进逻辑思维素质提升的实践探索。
与会学者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聚焦推理难易层级,设计实验严谨分析
欲将推理介入智能研究,既要对推理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也要通过具体测量实验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杜国平介绍了最新设计的“三段论序效应”实验及其结果分析。传统三段论隐含着“前提位置可交换”的默认规则,忽略了大、小前提的不同顺序可能对推理难度造成的影响。通过充分、严谨的实验,不仅发现了预计的序效应对被试的影响,还发现了新的序效应:质序效应和量序效应。这些结果不仅弥补了推理难易复杂度的相关研究,还为进一步的逻辑分层普及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大型语言模型在多个应用中展现了处理自然语言的卓越能力,但它们处理推理的能力经常受到质疑。丁雨琪关注了大语言模型对提示的依赖及其基础的推理能力,通过引入新的基准数据集,包含一系列要求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问题。零样本和少量样本提示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在架构、规模和训练上存在差异,但模型的输出不受提示变化的影响,同时在处理简单逻辑问题时,所有模型在能力上大致相当,具有通用型的局限。
杨姊熹根据三段论的两个前提能否与至少一个三段论式的结论构成有效式,将三段论前提分为两种:“有三段论式有效结论”的前提与“无三段论式有效结论”的前提,并就后一种类型的前提,对142位大一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前提组合的推理存在难度差异,格差异、前提性质对推理难度的影响显著,前提性质影响结论端项顺序、第二和第三格更易得出“非三段论式结论”。
紧跟人工智能进展,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伦理与可控性的深层担忧,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算法黑箱”问题。李章吕从决策理论角度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介绍了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休谟归纳难题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二者都揭示了人类从有限经验构建确定知识的根本困境。
理解与分析复杂的情境,构成了当前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瓶颈。苏泽琳在“可解释性的差异与对齐:大语言模型的生成逻辑与法律证明的推理逻辑”中指出,为了实现法律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应当区分“机器能否作出和类似情境下法官相同的裁判结果”和“机器是如何得出裁判结果的”。要实现对裁判结论的证成,可由法官负责溯因推理得出裁判结论、大模型技术负责演绎推理层,实现大模型辅助说理。罗贵月报告了法律逻辑中类比推理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认为未来应当以似真性为检验标准,重新审视类比推理中概括运用可能存在的风险。
赵奥佩利用大语言模型(LLM)尝试构建科研平台:逻辑学本地知识库,从而研究了搭建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为模型的预训练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提供可靠、精确的语料支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为此,他提出对逻辑学文献进行针对性处理,包括采用结构化存储、混合存储策略、强化语义关联标注以及分类分层预处理等。同时,设计与优化分词模型,以提升语料与模型架构的兼容性,改善知识库效能。
杨程、史红继结合预设理论研究了“AI逆转诅咒”,通过整合预设理论、回指学说和认知科学中的心智理论,构建“逻辑奠基-语境建构-认知递归”的三维分析框架,从而表明逆转诅咒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表征缺陷,更是人工智能在符号表征范式、认知结构预设及共知推理能力上与人类的本质分野。
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对人类的逻辑理性及反思均提出了严峻挑战。胡义昭强调了回到逻辑发展的源头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头,重新思考逻辑理性作为人类理性和人类智能的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张昌盛在“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模式与具身性进路”中,首先界定了大语言模型中推理的概念,认为推理阶段的推理是一种隐喻,而后讨论了大语言模型如何通过上下文学习及思维链长足地增强对数学等领域中推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大世界模型设想突破大语言模型的限度;经过升级和拓展的上下文学习和思维链可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推理;预测加工理论可以作为建构大世界模型的重要理论工具。
王晴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文本生成机制、规模定律、思维链技术中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问题,认为应加强从语言学、语言哲学路径对大语言模型进行研究,进而为大语言模型实现技术突破提供线索。姚磊聚焦瓦格曼斯提出的论证周期表理论(PTA),指出,PTA在兼顾逻辑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对语料标注、论证评估及AI建模等实际应用展现潜力。然而,PTA仍需通过理论拓展与实证验证进一步完善。
武林介绍了元维视角下推理层次、逻辑思维与人工智能的基本研究,沈卫国介绍了与智能体的对话实验,展示极限法微积分求导在三段论推理中的问题。
多种形式多样尝试,逻辑育人落到实处
裴彦贵一直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普及问题,他阐述了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单独开设逻辑课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条件,鼓励逻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探索逻辑知识课程编写方案,试点先行,逐步推开。
宋荣以“五育并举,逻辑育人”为题,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课程的成功经验,正是对裴彦贵建议的实践回答。他们以“Logic 5+1”为课程目标导向,以时事结合与师范教育理念传递为课程要素,以师生角色革新、课程组织形式创新为切入点,以课程评定多元化、立体化为突破点,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坚持综合培养教育对象的全方位素养,并基于调研数据构建大中小逻辑学一体化教学方案。同时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想以及中华文明独有的思维特质,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逻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并为人工智能、法治建设等关键应用领域提供方法论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强国建设。
孙新会阐明了以逻辑推理实验为翼,赋能ISEC《明辨性思维》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提升ISEC项目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张鑫进则以数学游戏“24点”为基础,给出创新玩法,探讨以数学游戏的方式培养基础阶段学生逻辑思维的可能性。为逻辑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
夏素敏关注到逻辑在儿童哲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在人工智能时代,回溯李普曼儿童哲学课程,找到从“逻辑与哲学”到“逻辑与儿童哲学”的进程,可以将思维研究具象化。因此,儿童哲学具备成为逻辑学普及、提升思维素养的学科潜质。
梁超指出,从逻辑的维度来看,讲好思政课也需符合或遵循批判性思维的论证评估标准:真实性、充分性、相关性。这三个标准分别与中国古代墨家的三物逻辑故、理、类相应,其中又隐含着知识来源、获取与运用的明晰线索。
胡新东报告了利用“AI算法培育体系”增强中小学生逻辑思维素养提升的有益尝试。
经典问题基础研究,墨辩因明各具特色
卢明正、郭佳宏从语义的角度考察希尔伯特式系统中的推理规则,关注其语义属性对逻辑系统元定理的影响。在现有“保真规则”与“保有效规则”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更复杂或多维的语义框架下,推理规则可能表现出超出传统分类的行为特征,形成语义上的层次结构。通过对一阶逻辑与模态逻辑中典型规则的分析,构造一个多层语义系统,展示不同规则在语义约束下的适用范围与可靠性差异。另外还提出两种规范化策略,更合理地管理复杂推理系统中的规则。
董英东给出一个因果陈述逻辑的自然语言系统,阐述了该形式语言的范围以及形式化特征。把因果陈述逻辑看作一个形式语言,讨论这种形式语言的基本性质。条件化模态逻辑的最大特点是把模态演算建立在演算的条件逻辑的基础上,它用条件蕴涵来定义可能、必然等模态算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条件模态算子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它成为与古典模态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模态逻辑系统。
杨武金给出了《墨经》论推理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推论的基本目的也就是其辩学的研究对象,即明是非之分。把握《墨经》关于推论有效性问题,应该分析实现这个目的而考虑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墨辩对推论的研究,根本上是为了处理某种事实关系或事态关系。将墨辩关于推论的研究与其推论目的结合起来,让墨经自己来解释自己。
郑天祥由吴家麟对中国古代逻辑资源的发掘和运用开始,介绍了中国古代法律逻辑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集中在对新因明的研究。姜铁稳运用数理逻辑形式化的方法,考察因明学古典时期论式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前辈后学多方支持,共同助力推进发展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前辈学者张家龙,有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支持逻辑事业的张佑法和裴彦贵,也有活跃在各个单位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生机的新力量: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刚刚工作的年轻老师们。他们各自面临不同的压力,也都在压力之下,坚守和支持着逻辑学的科研事业。
“推理难易层级与逻辑思维素质提升”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项目的资助。
夏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5年6月27至29日,“推理难易层级与逻辑思维素质提升”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共同就“逻辑学经典基础问题”“推理难易层级实验与分析”“逻辑普及教育、思维素质提升”以及“中国逻辑与因明”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热烈、富有成效的讨论,体现了逻辑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
大会开幕式由郭佳宏主持,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致开幕词。张先生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聚焦“逻辑推理难易程度”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他强调,研究推理的难易程度至关重要,是提升全民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他主张,逻辑研究者的重点应放在专门研究特定逻辑类型(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内部的难易程度划分上。例如,命题逻辑因其可判定性相对“容易”,适合作为本科基础;而谓词逻辑涉及量词,难度更高,需区分教学深度。这种精细化的难易程度研究,是连接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核心。张先生指出,清晰划分不同逻辑类型的难易层次,能直接指导分类教学:明确中小学、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应教授的逻辑内容及其应达到的深度(如命题逻辑的掌握程度)。他呼吁逻辑工作者以此为重点,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实证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在逻辑教育和思维能力提升方面大有作为。他称赞本次会议的相关报告展示了这一方向上的良好开端,将有力推动我国逻辑层级理论研究并促进逻辑思维素质提升的实践探索。
与会学者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聚焦推理难易层级,设计实验严谨分析
欲将推理介入智能研究,既要对推理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也要通过具体测量实验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杜国平介绍了最新设计的“三段论序效应”实验及其结果分析。传统三段论隐含着“前提位置可交换”的默认规则,忽略了大、小前提的不同顺序可能对推理难度造成的影响。通过充分、严谨的实验,不仅发现了预计的序效应对被试的影响,还发现了新的序效应:质序效应和量序效应。这些结果不仅弥补了推理难易复杂度的相关研究,还为进一步的逻辑分层普及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大型语言模型在多个应用中展现了处理自然语言的卓越能力,但它们处理推理的能力经常受到质疑。丁雨琪关注了大语言模型对提示的依赖及其基础的推理能力,通过引入新的基准数据集,包含一系列要求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问题。零样本和少量样本提示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在架构、规模和训练上存在差异,但模型的输出不受提示变化的影响,同时在处理简单逻辑问题时,所有模型在能力上大致相当,具有通用型的局限。
杨姊熹根据三段论的两个前提能否与至少一个三段论式的结论构成有效式,将三段论前提分为两种:“有三段论式有效结论”的前提与“无三段论式有效结论”的前提,并就后一种类型的前提,对142位大一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前提组合的推理存在难度差异,格差异、前提性质对推理难度的影响显著,前提性质影响结论端项顺序、第二和第三格更易得出“非三段论式结论”。
紧跟人工智能进展,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伦理与可控性的深层担忧,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算法黑箱”问题。李章吕从决策理论角度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介绍了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休谟归纳难题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二者都揭示了人类从有限经验构建确定知识的根本困境。
理解与分析复杂的情境,构成了当前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瓶颈。苏泽琳在“可解释性的差异与对齐:大语言模型的生成逻辑与法律证明的推理逻辑”中指出,为了实现法律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应当区分“机器能否作出和类似情境下法官相同的裁判结果”和“机器是如何得出裁判结果的”。要实现对裁判结论的证成,可由法官负责溯因推理得出裁判结论、大模型技术负责演绎推理层,实现大模型辅助说理。罗贵月报告了法律逻辑中类比推理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认为未来应当以似真性为检验标准,重新审视类比推理中概括运用可能存在的风险。
赵奥佩利用大语言模型(LLM)尝试构建科研平台:逻辑学本地知识库,从而研究了搭建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为模型的预训练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提供可靠、精确的语料支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为此,他提出对逻辑学文献进行针对性处理,包括采用结构化存储、混合存储策略、强化语义关联标注以及分类分层预处理等。同时,设计与优化分词模型,以提升语料与模型架构的兼容性,改善知识库效能。
杨程、史红继结合预设理论研究了“AI逆转诅咒”,通过整合预设理论、回指学说和认知科学中的心智理论,构建“逻辑奠基-语境建构-认知递归”的三维分析框架,从而表明逆转诅咒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表征缺陷,更是人工智能在符号表征范式、认知结构预设及共知推理能力上与人类的本质分野。
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对人类的逻辑理性及反思均提出了严峻挑战。胡义昭强调了回到逻辑发展的源头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头,重新思考逻辑理性作为人类理性和人类智能的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张昌盛在“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模式与具身性进路”中,首先界定了大语言模型中推理的概念,认为推理阶段的推理是一种隐喻,而后讨论了大语言模型如何通过上下文学习及思维链长足地增强对数学等领域中推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大世界模型设想突破大语言模型的限度;经过升级和拓展的上下文学习和思维链可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推理;预测加工理论可以作为建构大世界模型的重要理论工具。
王晴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文本生成机制、规模定律、思维链技术中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问题,认为应加强从语言学、语言哲学路径对大语言模型进行研究,进而为大语言模型实现技术突破提供线索。姚磊聚焦瓦格曼斯提出的论证周期表理论(PTA),指出,PTA在兼顾逻辑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对语料标注、论证评估及AI建模等实际应用展现潜力。然而,PTA仍需通过理论拓展与实证验证进一步完善。
武林介绍了元维视角下推理层次、逻辑思维与人工智能的基本研究,沈卫国介绍了与智能体的对话实验,展示极限法微积分求导在三段论推理中的问题。
多种形式多样尝试,逻辑育人落到实处
裴彦贵一直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普及问题,他阐述了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单独开设逻辑课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条件,鼓励逻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探索逻辑知识课程编写方案,试点先行,逐步推开。
宋荣以“五育并举,逻辑育人”为题,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课程的成功经验,正是对裴彦贵建议的实践回答。他们以“Logic 5+1”为课程目标导向,以时事结合与师范教育理念传递为课程要素,以师生角色革新、课程组织形式创新为切入点,以课程评定多元化、立体化为突破点,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坚持综合培养教育对象的全方位素养,并基于调研数据构建大中小逻辑学一体化教学方案。同时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想以及中华文明独有的思维特质,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逻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并为人工智能、法治建设等关键应用领域提供方法论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强国建设。
孙新会阐明了以逻辑推理实验为翼,赋能ISEC《明辨性思维》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提升ISEC项目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张鑫进则以数学游戏“24点”为基础,给出创新玩法,探讨以数学游戏的方式培养基础阶段学生逻辑思维的可能性。为逻辑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
夏素敏关注到逻辑在儿童哲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在人工智能时代,回溯李普曼儿童哲学课程,找到从“逻辑与哲学”到“逻辑与儿童哲学”的进程,可以将思维研究具象化。因此,儿童哲学具备成为逻辑学普及、提升思维素养的学科潜质。
梁超指出,从逻辑的维度来看,讲好思政课也需符合或遵循批判性思维的论证评估标准:真实性、充分性、相关性。这三个标准分别与中国古代墨家的三物逻辑故、理、类相应,其中又隐含着知识来源、获取与运用的明晰线索。
胡新东报告了利用“AI算法培育体系”增强中小学生逻辑思维素养提升的有益尝试。
经典问题基础研究,墨辩因明各具特色
卢明正、郭佳宏从语义的角度考察希尔伯特式系统中的推理规则,关注其语义属性对逻辑系统元定理的影响。在现有“保真规则”与“保有效规则”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更复杂或多维的语义框架下,推理规则可能表现出超出传统分类的行为特征,形成语义上的层次结构。通过对一阶逻辑与模态逻辑中典型规则的分析,构造一个多层语义系统,展示不同规则在语义约束下的适用范围与可靠性差异。另外还提出两种规范化策略,更合理地管理复杂推理系统中的规则。
董英东给出一个因果陈述逻辑的自然语言系统,阐述了该形式语言的范围以及形式化特征。把因果陈述逻辑看作一个形式语言,讨论这种形式语言的基本性质。条件化模态逻辑的最大特点是把模态演算建立在演算的条件逻辑的基础上,它用条件蕴涵来定义可能、必然等模态算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条件模态算子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它成为与古典模态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模态逻辑系统。
杨武金给出了《墨经》论推理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推论的基本目的也就是其辩学的研究对象,即明是非之分。把握《墨经》关于推论有效性问题,应该分析实现这个目的而考虑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墨辩对推论的研究,根本上是为了处理某种事实关系或事态关系。将墨辩关于推论的研究与其推论目的结合起来,让墨经自己来解释自己。
郑天祥由吴家麟对中国古代逻辑资源的发掘和运用开始,介绍了中国古代法律逻辑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集中在对新因明的研究。姜铁稳运用数理逻辑形式化的方法,考察因明学古典时期论式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前辈后学多方支持,共同助力推进发展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前辈学者张家龙,有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支持逻辑事业的张佑法和裴彦贵,也有活跃在各个单位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生机的新力量: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刚刚工作的年轻老师们。他们各自面临不同的压力,也都在压力之下,坚守和支持着逻辑学的科研事业。
“推理难易层级与逻辑思维素质提升”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项目的资助。
夏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