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刘文旋,男,1968年3月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在宝鸡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1986年至1990年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其后在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三年。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9年11月至2002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年4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工作。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访问学者。
2003年8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23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毕业论文题目是“通向辩证思维之路”。博士期间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哲学的形而上学方面和若干基本概念的研究方面,比如博士论文就以“物质与实体”为题,对诸如存在、实体、物质、实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做了些探讨。整个博士期间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西方哲学的研究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主要涉及古希腊哲学、科学哲学、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哲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博士后期间转向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以后则进一步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再一次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研究方向:知识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有:
《古希腊哲学与“自我中心困境”》,1998年,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期。
《新解释学及其效果》,1999年,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期。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1999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2000年,载《哲学研究》第4期。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方法论》,2000年,载《教学与研究》第9期。
《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社会学概要》,2002年,载《哲学动态》第1期。
《马克思的知识理论》,2002年,载《哲学研究》第10期。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2003年,载《哲学研究》第9期。
《科学的社会研究:三种传统》,2011年,载《学习与探索》第1期。
《“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哲学立场》,2014年,载《哲学研究》第8期。
《论作为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2015年,载《哲学研究》第7期。
《领导权、知识分子和真实的劳动——葛兰西政治哲学的脉络》,2016年,载《哲学研究》第8期。
《从知识的建构到事实的建构——对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一种考察》,2017年,载《哲学研究》第5期。
《布鲁尔与“强纲领”相对主义》,2018年,载《哲学动态》第10期。
主要著作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 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西方的演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电话:(010)80773135
E-mail:llwwxx@hotmail.com
2024年4月1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刘文旋,男,1968年3月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在宝鸡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1986年至1990年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其后在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三年。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9年11月至2002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年4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工作。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访问学者。
2003年8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23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毕业论文题目是“通向辩证思维之路”。博士期间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哲学的形而上学方面和若干基本概念的研究方面,比如博士论文就以“物质与实体”为题,对诸如存在、实体、物质、实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做了些探讨。整个博士期间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西方哲学的研究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主要涉及古希腊哲学、科学哲学、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哲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博士后期间转向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以后则进一步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再一次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研究方向:知识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有:
《古希腊哲学与“自我中心困境”》,1998年,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期。
《新解释学及其效果》,1999年,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期。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1999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2000年,载《哲学研究》第4期。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方法论》,2000年,载《教学与研究》第9期。
《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社会学概要》,2002年,载《哲学动态》第1期。
《马克思的知识理论》,2002年,载《哲学研究》第10期。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2003年,载《哲学研究》第9期。
《科学的社会研究:三种传统》,2011年,载《学习与探索》第1期。
《“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哲学立场》,2014年,载《哲学研究》第8期。
《论作为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2015年,载《哲学研究》第7期。
《领导权、知识分子和真实的劳动——葛兰西政治哲学的脉络》,2016年,载《哲学研究》第8期。
《从知识的建构到事实的建构——对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一种考察》,2017年,载《哲学研究》第5期。
《布鲁尔与“强纲领”相对主义》,2018年,载《哲学动态》第10期。
主要著作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 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西方的演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电话:(010)80773135
E-mail:llwwxx@hotmail.com
2024年4月1日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