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一、个人简介
霍桂桓,男,1963年3月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1993年7月,在北京气象学院社会科学系任教,担任马列教研室主任、社科系党支部书记,讲师。
1993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理论研究室工作,任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2000年8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2002年4月出任该研究室副主任。
2001年8月出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代理主编(至2003年8月)、编辑委员会委员(至2008年)。
2003年8月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出任《世界哲学》学术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至2007年)。
2006年8月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2007年4月,缺席当选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至2016年。
2007年6月,通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组织的论文博士答辩,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
2008年9月,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东方银龄远程教育中心”和“百年福寿(北京)教育科技中心”聘为“百年福寿讲堂”专家顾问团孝文化专家。
2008年12月,再次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2016年8月,被评为研究员。
2016年12月,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任期五年。
联系方式:
1,电子邮件地址:huoguihuan@163.com
2,电话:0086-10-8519 5544(办,每星期三上午在)
二、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
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西方美学史、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哲学、西方当代哲学、现象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社会哲学、文化哲学。
三、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述类(按照出版时间顺序排列;本网页所列论文均为未被删节的原稿)
1、参加撰写《美学百科全书》,李泽厚、汝信主编,负责“结构主义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参加撰写《气象职业道德概论》,张维主编,负责第二、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与张静共同主编《中外社会科学千种名著提要·社会学》,负责社会学理论部分;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4、参加撰写《新编美学教程》,司有伦主编,负责“现代西方美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社会世界之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载《现象学与海德格》,熊伟 编,远流出版公司,台湾,1994年版。
6、《舒茨社会学理论之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一辑),倪梁康 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7、《符号互动论概析》,载《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四期。
8、《舒茨评传》、《米德评传》,载《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社会哲学》,苏国勋 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参加撰写《现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司有伦主编,撰写“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全球化与文化哲学方法论》(8千字),载《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01年第12期;并同时刊登于《濠江哲学文集》,岑庆祺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1、《现象学美学》(42千字),载《现代西方美学》,程孟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2、《接受美学》(42千字),载《现代西方美学》,程孟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中西文化比较、文化形态学及其预设前提和方法论视角》(9千字),载《江苏行政学院学 报》(南京),2002年第1期。
14、《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8千字),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4、5期;同时刊登于《哲学视野中的全球化问题》,刘永富、李鹏程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跨文化沟通过程与合理性建构》(8千字),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6、《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与科学的祛魅》(3千字),载《博览群书》,2002年第8期。
17、《论文化发展的辩证运动——超越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12千字),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3年第1期。
18、《理想化面面观——从现象学文化哲学的观点出发》(13千字),载《大学讲演录》(第三辑),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出版。
19、《论美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从社会个体生产论角度看美学的研究对象》(8千字),载《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3年第5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未经删节的原文又收于《美学前沿》第三辑出版,张晶、杜寒风主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0、《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生长点的怀特海过程哲学》(8千字),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后经过补充修改,又刊登于《中国过程研究》(第一辑),王治河、霍桂桓、谢文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2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7千字),载《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第5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2、《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13千字),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分别由2004年1月8日的《社会科学报》第三版“学术看台”和2004年2月3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作了“文摘介绍”。
23、《论全球化研究的社会个体生成论视角——从经过修正的现象学观点出发》(7千字),载《哲学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24、《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社会世界研究——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来看》(13千字),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04年第1期。
25、《“审美泛化”辨析》(1千字),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4年4月29日,第5版;《全球化与中国文论》,张德礼、聂振韬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广东珠海),2004年8月第一版。
26、《一切都是相对的吗?——关于知识统一性的思考》(1.5千字),“《求是学刊》‘海外来稿’特约主持人话语”,载《求是学刊》(哈尔滨),2004年第3期。
27、《走向现实生活的哲学研究》(2千字),载《中华读书报》“创刊纪念专号·十年学术”,第13版,2004年8月11日。
28、《非理性研究的新成果——评何颖教授的新作‘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3千字),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9、《论翻译的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13千字),载《现代哲学》(广州),2004年第4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又由《中华翻译文摘(2004-2005卷)》转载,罗选民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30、《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15千字),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哲学之路》第二辑(衣俊卿主编)全文转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2004年12月,第一版;后又被收于李惠斌、叶汝贤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第九卷《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解读》,第67-82页;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于2006年12月出版。
31、《论文化的层次和境界》(13千字),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昆明),2005年第一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32、《为中国人文学术研究找寻出路》(2千字),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5年3月17日第五版。
33、《从文化定义看“3·15”文化》(12千字),载《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已作大会发言并因此而获该论坛组委会颁发的“3·15文化贡献奖”;后由《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2006年第一期全文刊登,并由《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一期做卡片摘要。
34、《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制定文化政策》,载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编《文化产业研究》第三期“专家论坛”(2千字),2005年11月5日;另刊于陈忱主编《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评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研究丛书〉》(2千字),载《中华读书报》(北京),2005年11月23日,第10版。
36、Can Whiteheadian Process Philosophy Challenge Western Philosophy? In Wenyu Xie,Zhihe Wang,George Derfer (eds.),Whitehead and China,Frankfurt / Lancaster, Ontos Verlag,Process Thought IV,2005(220p. ;ISBN 3-937202-86-2)。
37、《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基本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学术动态》(北京),2006年8月29日,第二版。
38、《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6年,第五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9、《文化哲学论要》,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10月,第一版。
40、《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述要》,载《南方论丛》(深圳),2006年,第四期。
41、《论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2007年第一期。
42、《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2007年第二期。
43、《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载《哲学研究》(北京),2007年第十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六期全文转载;《党员领导干部十七堂文化修养课》全文转载,华文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33-50页。
44、《文化哲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45、《论作为心灵哲学之先驱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载《学海》(南京),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8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46、《文化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11月8日第一版。
47、《论审美活动的学术定位》,载《江海学刊》(南京),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8年第三期全文转载。
48、《从产权到伦理——跨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伦理问题》,载《学术月刊》(上海),2008年,第二期。
49、《论判断文化是否先进的方式——兼论以“社会个体生成论”为判断依据的现实可能性》,载《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08年,第二期。
50、《人权研究须具体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北京),2008年5月8日,第三版。
51、《论人权研究具体化的必要性》,载《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08年,第五期。
52、《现象学美学》(第一、二、三、五节)、《接受美学及其余波》,载汝信主编,彭立勋、李鹏程副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5月,第一版。
53、《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研究》(广州),2008年,第六期,并由《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4、《别一种资源——论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维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北京),2008年8月12日,第三版。
55、《论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维度》,载《河北学刊》(石家庄),2008年,第五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6、《文化哲学30年(1978-2008)》,载《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3.5万字。
57、《从客观决定性到意志自由——论行动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变革》,载《现代哲学》(广州),2008年,第六期。
58、《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问题》,载《光明日报》,2009年3月17日,第11版“理论周刊”;《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9、《简论“文化与人化”和“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的关系》,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60、On Materi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Research As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in Development,Security and Human Right,ed. by Dong Yunhu & Chen Zhengong,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9,4,pp.70-74.
61、《关于软实力的几点哲学思考》,载《南方论丛》(深圳),2010年,第一期。
62、《“类比”和“平移”何以可能?——评闵家胤先生的“社会-文化遗传基因(S-C DNA)”学说》,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八期。
63、《论作为文化软实力之载体的符号》,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六期。
64、《论文化哲学研究重新探讨卡西尔符号论的意义》,载《学海》,2010年,第四期。
65、《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三期。
66、《社会实在问题·修订版》,A. 许茨著,译著,416千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67、《文化哲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载《光明日报》,2011年8月3日,第14版。
68、《历史中的意义》(修订版),W. 狄尔泰著,译著,198千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69、《非哲学反思的和哲学反思的:论界定海洋文化的方式及其结果》,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0、《社会理论研究》,A. 许茨著,译著,342千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71、《论作为宗教意识之基础的终极关注》,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并载于《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马建钊、印顺、李大华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72、《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修订版),译著,223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73、《艺术的意味》(修订版),译著,229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74、《“怨恨”: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论文,载《文艺报》,2012年2月24日,第七版。
75、《知识社会学问题》(修订版),译著,254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76、《略论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的作用》,论文,载陈振功、任丹红主编《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77、《心灵、自我和社会》(修订版),译著,390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78、《人性:公正对权力》,书评,载《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第89期,2012年8月3日,第一版。
79、《美学何做与美学何为——从刘纲纪先生的美学研究出发对当前美学研究状况的批判审视》,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沈阳),2012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http://www.cssn.cn/53/5306/201304/t20130418_333380.shtml。
80、《论哲学研究的自觉:“谁的”自觉和“如何”自觉》,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
81、《现象学哲学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246千字。
82、《哲学发展前沿问题探究》,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3、《保守主义——知识社会学论稿》,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258千字。
84、《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385千字。
85、《思维的结构》(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294千字。
86、《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3千字。
87、《知识和社会意象》(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261千字。
88、《论境界的意义及有关其表现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月10日出版,13千字;并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89、《是研究者还是参与者——对R.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学术起点的一个批判》,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沈阳),2015年,第2期,13千字;并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0、《论文化定义的追求普遍性倾向及其问题》,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7月10日出版,13千字。
91、《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专著,17.8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92、《论研究和建设通道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为“平等与效率”视野下的人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2期,13千字。
93、《关键是“文化是什么”——论对江天骥先生文化哲学研究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3月10日出版,13千字。
94、《论中国海洋文化界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10期,13千字。
95、《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360千字。
96、探寻精准落实“文化扶贫”的举措,论文,载于《光明网—学术频道》,2017年9月6日,3千字(http://www.gmw.cn/xueshu/2017-09/06/content_26033623.htm)。
(二)翻译类(按照出版时间顺序排列,除标明“合译”及份额外,均为独译)
1、《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W. 伊泽尔 著,260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历史中的性》(合译,占总篇幅1/3以上),唐娜希尔 著,120千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美学——艺术哲学引论》,A. 谢波德 著,180千字;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艺术的意味》,M. 盖格尔 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229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修订版)。
5、《心灵、自我与社会》,G. H. 米德 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390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修订版)。
6、《知识社会学问题》,M. 舍勒 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254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修订版)。
7、《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K. 曼海姆 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社会实在问题》,A. 许茨 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修订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9、《知识和社会意象》,D. 布鲁尔 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0、《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W. 狄尔泰 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223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修订版)。
11、《历史中的意义》,W. 狄尔泰 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198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修订版)。
12、《文化社会学论要》,K. 曼海姆 著,合译、校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3、《世纪末社会理论》,J.C. 亚历山大 著, 合译(占2/5以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文化社会学论集》(合译,占1/2),K. 曼海姆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新珍珠港》(合译,占1/3以上),D. 格里芬 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6、《社会理论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17、《现象学哲学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18、《知识和社会意象》(修订版),D. 布鲁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19、《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A. 许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360千字。
另外,已在《国外社会学》、《哲学译丛》、《世界哲学》、《第欧根尼》、《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出版单篇重要学术翻译文章逾60篇;上述已出版翻译著述总字数超过3700千字。
四、主要学术兼职、活动
(一)主要兼职(按时间顺序排列)
1、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
2、华夏出版社《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主编,1998年。
3、中国城市出版社 《西方思想经典文库》, 主编,2001年。
4、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知识与社会译丛》, 主编,2001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译丛》(2002年起改为《世界哲学》)代理主编,2001-2004年。
6、中国翻译家协会 社会科学专业翻译委员会, 常务理事,自2001年。
7、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3年。
8、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3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世界哲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
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过程研究》(年刊),主编之一,2003年。
11、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西部大讲堂中外著名专家库”成员,2003年。
12、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2004年。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
14、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职研究员,自2006年。
15、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2007至2016年。
16、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自2016年。
(二)已参加主要学术活动
1、1994年10月,应邀在南京参加“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2、1998年11月,应邀在海口参加“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现象学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3、2001年8月,应邀在澳门参加两岸三地“全球化与当代哲学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4、2001年10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哲学视野中的全球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2001年12月,应邀参加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国跨文化交际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6、2002年4月,应邀在美国纽约参加由“全球文化出版公司”和纽约宾汉姆顿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文化大会”,并用英、中文作分组会议发言。
7、2002年6月,应邀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价值哲学和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用英文、中文作大会分组会发言。
8、2002年9月,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佛光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西方哲学东渐学术研讨会”。
9、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0、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和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1、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国际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分组会议发言。
12、2003年1月,应邀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的“现代西方哲学展望”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3、2003年5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王啸出站论文答辩。
14、2003年9月,应邀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的“从本体论角度看中西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5、2003年9月,应邀赴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学。
16、2003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九届现象学年会·现象学与生存哲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7、2003年10月,应邀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学。
18、2003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9、2003年10月,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河南南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文论何为”全国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审美泛化’论析”的大会发言。
20、2003年11月,应邀参加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西部哲学论坛”系列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会后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并进行了三次讲学活动。
21、2003年12月,应邀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外国语言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翻译与诠释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逻辑学学术探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22、2004年1月,应邀赴广东深圳市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学。
23、2004年1月,应邀与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共同指导其研究“现象学社会学”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被聘为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
24、2004年3月,应邀赴天津,分别在南开大学哲学系、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学。
25、2004年4月,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进行讲学。
26、2004年4月,应邀赴山西太原参加“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27、2004年5月,应邀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参加由该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人文杂志》等共同主办,由国内主要哲学刊物编辑参加的“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理论研讨会”;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学术论坛”部分。
28、2004年6月,应邀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中西哲学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以《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为题作了大会主发言,并进行讲学活动。
29、2004年7月5日-15日,陪同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先后对天津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了巡回学术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
30、2004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被推举为大会发言人,并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进行访问和讲学活动。
31、2004年12月,应邀参加“中华全国美学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问题与建构:当代中国的文艺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做以“问题与反身性”为题的大会发言,并顺访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进行讲学活动。
32、2005年6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朱细文博士论文答辩。
33、2005年6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博士生论文答辩。
34、2005年8月,应邀参加“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消费者报》社为庆祝该报创立2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消费者报》创刊20周年庆典大会”筹备会议,作了题为“关于3·15文化的一些思考”的发言。
35、2005年9月,应邀赴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学,并被聘为该校兼职教授。
36、2005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后现代事业中的科学与精神国际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的大会主题发言。
37、2005年10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消费者报》创刊20周年庆典大会”,作了“从文化定义看3·15文化”的大会主题发言,并因提交同名论文而被“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组委会授予“3·15文化贡献奖”。
38、2005年10月,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进行讲学。
39、2005年11月,作为社科类图书评审专家,应邀赴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参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论证会”。
40、2005年12月,应邀赴黑龙江大学,为其“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讲授“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概论”。
41、2006年7月,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
42、2006年7月,应邀赴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反思与展望——中国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会议。
43、2006年8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倪志娟博士的博士后出站评审会议。
44、2006年9月,应邀参加北京市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举办的“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45、2006年10月,应邀参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竞争力与社会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
46、2006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华美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47、2006年12月,应邀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筹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论证会”。
48、2006年12月,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信仰、科学与教育·第三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49、2007年1月,应邀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院,为其博士研究生讲授“文化与文化哲学”系列讲座。
50、2007年2月,应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邀请,参加该单位举办的“弘扬时代精神”课题专家咨询会。
51、2007年4月7日,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2、2007年5月26-27日,应邀设计并参加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3、2007年5月31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邀,为其全校学生做学术讲座。
54、2007年7月15-18日,应邀参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55、2007年8月23-25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跨学科伦理:经济伦理、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56、2007年8月28-30日,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文化哲学高层论坛:文化与相对主义学术研讨会”。
57、2007年10月19-21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分别在两个单位为其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讲学。
58、2007年12月9-11日,应邀参加《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并在大会上做“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发言。
59、2007年12月19-21日,应邀作为答辩评审委员,赴西安交通大学参加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并且在该答辩会结束后,应邀顺访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其研究生举办了“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题学术讲座。
60、2008年3月5-8日,应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之邀赴该校讲学,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讲座,并就“哲学的社会科学化发展趋势”、“学术论文的选题确定和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座谈,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61、2008年4月19-24日,应中国人权研究会之邀,参加该会为庆祝《世界人权宣言》发布60周年举办的“发展、安全与人权”的“北京国际论坛”,并做大会发言。
62、2008年4月26-27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题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资源”的“2008全国文化哲学论坛”,并做大会发言。
63、2008年10月17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为该院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做了“文化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的学术报告。
64、2008年10月18-19日,应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邀请,参加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共同主办的“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担任论坛主持人,并做“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学术报告。
65、2008年12月3-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作为答辩委员参加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答辩,并为其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审美与审美泛化”的“学而”论坛专题讲座;在此期间,分别应西安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邀请,分别为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做了“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讲座。
66、2008年12月14-17日,应澳门中国哲学会邀请,参加其主办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外社会理论与文化反思”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会议发言。
67、2008年12月17-19日,应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举办了“论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讲座。
68、2009年4月15-20日,应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的邀请访问该院,分别为其全校本科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为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的学术报告;同时,应四川大学社科处和学工部邀请,为其全校学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学术报告。
69、2009年5月15-18日,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主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先后做大会致辞、发言,并应邀参加“性别文化研究”学术沙龙,做了关于“性别文化研究的学术立场和态度”的发言;在此期间,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之约,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符号在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报告;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之约,为该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哲学研究的积累与功夫”的学术报告。
70、2009年6月2-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作为评委参加其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答辩;在此期间分别应咸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作了题为“审美泛化论析”的学术讲座;应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学术思考”的学术讲座,均受到热烈欢迎。
71、2009年11月26日,应邀参加国家海洋局举办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提纲)》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
72、2009年11月27日,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主办的“纪念《第欧根尼》(中文版)创刊25周年座谈会”。
73、2009年12月17-18日,应邀参加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的首届“深圳学术年会”主题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关于软实力的几点哲学反思”的大会主题发言,受到广泛好评。
74、2009年12月19日,应邀访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向其部分研究生讲述了自己基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收获,并做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75、2009年12月20-21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参加其部分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博士论文预答辩评审会。
76、2009年12月21日,应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之约,为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做了“文化定义的批判与解析”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77、2009年12月22日,应西北大学文学院之约,为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做了题为“审美与审美泛化”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78、2010年4月6日,应邀参加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现代居住文化评估体系研究”开题研讨会。
79、2010年4月9-10日,应邀参加由南京《学海》杂志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从卡西尔的观点出发”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80,2010年4月17日,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祝大会。
81、2010年7月15日,应邀接受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山先生代表其著名哲学网站“哲摄线”进行的学术采访,就“什么是社会个体生成论?”、“应当如何评价当前国内的实践哲学研究?”、“如何看待和评价当前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以及“如何看待当前哲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和发展态势?”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82、2010年7月20-22日,应邀参加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法学国际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内’与‘外’和‘生’与‘成’——过程研究视域中的辩证法具体化问题”的大会发言。
83、2010年7月23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在京全国理事学术研讨会。
84、2010年8月20-22日,应邀参加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大学和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讨会”,并在大大会上作了题为“论辩证法研究的具体化”的发言。
85、2010年10月14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用英语对雅典大学教授Stylianos Virvidakis的发言进行了提问和评论,得到了对方的充分重视和感谢。
86、2010年10月18-21日,应邀参加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人权论坛:人权与发展:概念、模式、途径再思考”,并在分组会上作了题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人权研究具体化的学术起点”的发言,得到了部分与会者的积极回应。
87、2010年10月22-25日,应邀参加并主持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此期间,应邀为该学部的部分青年教师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88、2010年11月5日,应邀参加由中国国家海洋局主办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专家评审会”,对其主持撰写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一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论。
89、2010年11月10-14日,应邀访问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为其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200余人做了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90、2010年12月17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人权研究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十二五’期间负责人权研究的基本想法”的发言,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91、2011年1月12-15日,应邀参加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深圳弘法寺和深圳大学共同举办的“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论作为宗教意识之基础的终极关注”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
92、2011年3月16日,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学术沙龙·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并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93、2011年7月5-8日,应邀对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进行学术访问,重点考察了该院正在开展的“体育文化哲学”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学术交流、表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和好评。
94、2011年7月15-18日,应邀参加由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并在会议期间就实践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基本区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95、2011年9月21-23日,应邀参加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略论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的作用”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并在会议期间应邀接受了“中新网”的电视采访。
96、2011年9月23-26日,应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参加其主办的“海洋文化哲学高层论坛”,在担任会议主持人的之余,作了题为“非哲学反思的和哲学反思的:论界定海洋文化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大会主发言,受到与会成员的一致重视和好评。
97、2011年10月13-15日,应邀赴石家庄访问《社会科学论坛》,并先后与该杂志社长兼总编赵虹、《河北学刊》总编王维国先生,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98、2011年10月20-24日,应邀访问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管理学院,为其研究生和部分青年教师举办了共计5讲的“文化哲学系列讲座”,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99、2011年10月24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邀请,为其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和哲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作了题为“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0、2011年10月25日,应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起点的实践”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1、2011年10月26日,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文化定义解析”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2、2011年10月27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而论坛”邀请,为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文化哲学漫谈”的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3、2011年12月9-12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参加其两个博士研究生的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和一个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预答辩,并且在此期间,与其骨干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内容非常广泛的学术交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04、2011年12月12日,应陕西科技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漫谈”的学术讲座,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05、2011年12月15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邀请,参加其主办的“学术沙龙”,做了题为“社会哲学与现象学”的主题演讲,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06、2012年4月5-6日,应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和人文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一名博士生的正式论文答辩和两名博士生的论文预答辩。
107、2012年9月28日,应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作为评议人参加该所举办的、由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吴琼恩的题为“中国的未来与当前的两岸关系”主题演讲会,就有关“普适价值”的三个层次及文化界定问题作了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08、2012年10月12日,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唯物史观的文化观: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的主题发言,得到会议主办方和与会者的重视、充分肯定和好评。
109、2012年10月13日,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秘书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邀请,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2012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工作会议暨协同创新研讨会”,并就其第一个主论题“哲学学科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领域”,作了题为“当今哲学协同创新的根本方向是社会哲学”的主题发言,充分强调了全面转向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哲学研究是当今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充分肯定和好评。
110、2012年11月16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作了题为“论作为社会活动的学术”的专题讲座,重点论述了“价值中立的两个层次”、“学术如何牟利”和“研究哲学与心灵的踏实”几个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
111、2012年11月16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参加由武汉大学和中华美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回顾与展望暨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提交题为“美学何做与美学何为”的长篇专题论文,着重论述了“当前美学研究究竟是走向了兴旺、还是走向了没落”、“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美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三个部分,受到部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12、2012年11月18日、20日,分别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邀请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哲学研究前沿问题论析”的专题讲座,重点从“今后中国哲学研究的大方向必定是社会哲学”、“当今中外哲学研究的大趋势”和“当今哲学研究的大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概括论述,受到广泛重视和一致好评,该讲演录音将在整理后刊登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2012年12月11-12日,作为其全国理事应邀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科技、环境与人权”,提交会议论文“论科技发展对人权事业的潜在促进作用”,并作分组会议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114、2013年5月27日,应邀访问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为其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作了题为“美学和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一致好评。
115、2013年5月28日,应邀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的外国哲学和逻辑学两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答辩。
116、2013年5月29日,应邀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博士生答辩。
117、2013年5月30日,应邀访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与其部分骨干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学术座谈,着重谈到了知识社会学在涉及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的时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受到与会者的充分重视和好评。
118、2013年6月24-25日,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邀请,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国家重点出版物中长期规划增补项目论证会”,具体负责“哲学”和“宗教”类,并参与“社会科学总论”类的评审工作。
119、2013年7月6-9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和鉴传今教授一起为其“暑期中学高级研讨班”作了第一场讲座,题目为“论当今哲学研究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大问题”,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所有师生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120、2013年9月9日,应邀接受《中国日报》(英文版)编辑采访,就“如何理解区域安全在维护和发展人权上的作用”、“如何看待人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基于人权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务实合作”等问题,发表了观点,该观点刊载于《中国日报》(英文版),2013年9月13日,第八版。
121、2013年9月11-13日,作为全国人权理事,应邀参加“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作为国家安全的具体化的区域安全是为恶虎任务的基本保障”的发言,着重强调了就主权与人权的关系而言,国家主权高于人权,任何一种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国家主权的行径都是别有用心的和错误的;此项发言得到了中外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好评。
122、2013年9月25-27日,应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重点从“正心”、“细究”、“反思”和“体悟”四个方面,讲述了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23、2013年10月9日,应深圳大学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当代学术研究前沿”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124,2013年10月11日,应中山大学哲学系邀请,为该系诸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当今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基本趋势和关键性问题”的学术讲座,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25,2013年10月12日,作为召集人参加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学术研究》编辑部主办,由广州大学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并作题为“论符号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普遍性”的大会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积极讨论和好评。
126、2013年10月23日,应澳大利亚富林德斯大学访问学者Suzi Adams博士之约,在哲学研究所与之进行了学术交流,主要就双方都深感兴趣的“当今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发展趋势”、“社会哲学的根本问题和方法论出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主要缺陷及其出路”、“文化与符号的关系”、“Cornelius Castoriadis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Monad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如何看待马克思实践哲学与社会哲学研究的联系”,以及“社会个体生成论的方法论突破”等方面,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共识;双方约定今后将继续通过包括电子邮件通信在内的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学术联系和沟通。
127、2013年10月24-25日,应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邀请,为该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哲学研究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向和关键性问题”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之后,与洪晓楠教授就其所承担的、有关“文化强国战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具体涉及了“探讨和研究文化强国战略的学术参照系”、“如何看待文化强国战略的学术定位”、“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交换了看法,取得了不少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共识。
128、2013年11月29-30日,应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之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该校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陶玉流的博士论文答辩,并就一些文化哲学研究方面的基本问题,与该院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129、2013年12月15日,应邀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2013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被接纳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人的发展研究分会”核心组成员,任学术顾问。
130、2014年2月20-22日,应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赴该院进行学术访问,为其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做了题为“哲学研究前沿问题论析”的学术讲座,得到了普遍重视和热烈讨论,并在会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
131、2014年5月16-18日,应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山东大学法学院邀请,赴济南参加题为“中国梦与中国人权”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人权研究:从观念到概念”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132、2014年6月6-8日,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和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赴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参加题为“唯物史观与我国人权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论人权研究的学术起点”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热烈讨论和广泛好评。
133、2014年6月26-29日,应邀赴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参见由该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文化与境界”学术研讨会,在代表主办方进行大会致辞之余,做了题为“论境界的意义和表现”的主旨发言,引起了与会成员的广泛讨论和积极回应。
134、2014年7月25-26日,应邀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学学部,参加由该学部与《江海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学术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如何文化强国、什么文化软实力”的大会主旨发言,受到与会者充分重视和一致好评。
135、2014年8月6日,应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索邦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Paul Sedille之约,在建内大街五号的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接受了他的访谈,具体话题涉及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发展状况、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出路、当今政治哲学的主要不足、中国国内哲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以及个人学术成长经历和基本志向等等。
136、2014年8月23日,作为中国翻译家协会·社会科学专业翻译委员会常务理事,应邀参加该委员会在中央编译局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
137,2014年9月16-18日,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全国理事,应邀参加该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论中国梦的时空维度对中国人权研究的规范性启发意义”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重视和热烈讨论。
138、2014年11月6-7日,应陕西省神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邀请,为其录制了“对话神木特别节目:诚信神木·大家谈”,受到了一致好评。
139、2014年11月7-10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西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是研究者、还是参与者——对R.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学术起点的一个批判”的大会主发言,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140、2014年11月8日,应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作了题为“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要问题”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141、2014年11月9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题为“哲学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向是走向社会哲学”的学术演讲,得到热烈回应和一致好评。
142、2014年11月10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博士生作了题为“哲学的学法和用处”的学术讲座,受到一致好评。
143、2014年12月12-25日,应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汪丁丁教授之约,对该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为其全校师生作了标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得到了热烈回应和广泛好评。
144、2014年12月13日,应邀访问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为其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作了标题为“论哲学的学法”的学术讲座,得到了热烈回应和好评!
145、2015年5月16-18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语言分析与文化批评’学术研讨会暨江天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关键是文化是什么——论对江天骥先生的文化哲学研究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回应和广泛好评;另外,17日上午,还应邀为该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及其问题”的学术演讲,得到了广泛好评。
146、2015年5月17日晚,应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人生规划与治学”的专题讲演,受到了与会师生的好评。
147、2015年5月18日上午,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为该院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现代性研究的问题和出路”的学术演讲,该演讲稿即将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出。
148、2015年6月12-13日,应丁立群副校长之邀访问黑龙江大学,为该校哲学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当今哲学研究的方向、出路和问题”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149、2015年9月25日,应西北大学哲学系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和好评。
150、2015年9月2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和好评。
151、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参加该院刘敬东教授的专著《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出版学术评论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52、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邀请,参加该哲学系主办的“2015年度中华外国哲学研究会年会和中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会年会”,并于30日下午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报告,得到与会者的欢迎。
153、2015年10月31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邀请,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伦宗教研究和宗教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好评。
154、2015年11月1日,应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55、2015年11月15-16日,应邀参加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和文新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研讨会”,作了题为“论中国海洋文化界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大会主旨发言,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并作为大会特邀主持人,主持“中国海洋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专题讨论会。
156、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赴该校参加“‘科学与规范’——第十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并应邀在分组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建构具体的合理性”的会议发言;得到了会议主办方的高度评价。
157、2016年11月25-27日,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召集并参加由“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问题”,并作大会主旨发言;得到了会议承办方和所有与会者的一致高度评价。
158、2016年11月25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邀请,为该系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题为“哲学视域下的文化概念”,比较充分地论证了深刻而系统全面的哲学批判反思对于看待和界定文化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得到了所有与会者的欢迎和好评。
159、2016年12月22-23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被遴选为该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
五、主要研究课题情况
(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主持的院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和文化战略》,负责《文化与文明研究》部分,共撰稿57千字;已完成。
(二)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汝信主持的院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方美学史》,负责第四卷《现代美学》之《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共撰写85千字,已经完成。
(三)《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哲学研究》,哲学研究所级课题,正在进行中。
(四)《文化哲学论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学科建设课题、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重点项目,已经完成,并已经于2006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
(五)受《西方美学史》主编汝信,副主编彭立勋、李鹏程先生委托,对其第四卷《现代美学》进行统稿工作,已经完成;该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六)应邀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田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行动、理性与价值”(项目批准号:06JJD720004),已完成两篇相关学术论文和15万字的学术专著《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该书已经于2016年一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计17.8万字。
2017年12月更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一、个人简介
霍桂桓,男,1963年3月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1993年7月,在北京气象学院社会科学系任教,担任马列教研室主任、社科系党支部书记,讲师。
1993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理论研究室工作,任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2000年8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2002年4月出任该研究室副主任。
2001年8月出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代理主编(至2003年8月)、编辑委员会委员(至2008年)。
2003年8月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出任《世界哲学》学术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至2007年)。
2006年8月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2007年4月,缺席当选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至2016年。
2007年6月,通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组织的论文博士答辩,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
2008年9月,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东方银龄远程教育中心”和“百年福寿(北京)教育科技中心”聘为“百年福寿讲堂”专家顾问团孝文化专家。
2008年12月,再次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2016年8月,被评为研究员。
2016年12月,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任期五年。
联系方式:
1,电子邮件地址:huoguihuan@163.com
2,电话:0086-10-8519 5544(办,每星期三上午在)
二、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
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西方美学史、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哲学、西方当代哲学、现象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社会哲学、文化哲学。
三、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述类(按照出版时间顺序排列;本网页所列论文均为未被删节的原稿)
1、参加撰写《美学百科全书》,李泽厚、汝信主编,负责“结构主义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参加撰写《气象职业道德概论》,张维主编,负责第二、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与张静共同主编《中外社会科学千种名著提要·社会学》,负责社会学理论部分;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4、参加撰写《新编美学教程》,司有伦主编,负责“现代西方美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社会世界之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载《现象学与海德格》,熊伟 编,远流出版公司,台湾,1994年版。
6、《舒茨社会学理论之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一辑),倪梁康 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7、《符号互动论概析》,载《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四期。
8、《舒茨评传》、《米德评传》,载《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社会哲学》,苏国勋 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参加撰写《现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司有伦主编,撰写“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全球化与文化哲学方法论》(8千字),载《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01年第12期;并同时刊登于《濠江哲学文集》,岑庆祺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1、《现象学美学》(42千字),载《现代西方美学》,程孟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2、《接受美学》(42千字),载《现代西方美学》,程孟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中西文化比较、文化形态学及其预设前提和方法论视角》(9千字),载《江苏行政学院学 报》(南京),2002年第1期。
14、《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8千字),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4、5期;同时刊登于《哲学视野中的全球化问题》,刘永富、李鹏程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跨文化沟通过程与合理性建构》(8千字),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6、《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与科学的祛魅》(3千字),载《博览群书》,2002年第8期。
17、《论文化发展的辩证运动——超越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12千字),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3年第1期。
18、《理想化面面观——从现象学文化哲学的观点出发》(13千字),载《大学讲演录》(第三辑),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出版。
19、《论美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从社会个体生产论角度看美学的研究对象》(8千字),载《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3年第5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未经删节的原文又收于《美学前沿》第三辑出版,张晶、杜寒风主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0、《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生长点的怀特海过程哲学》(8千字),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后经过补充修改,又刊登于《中国过程研究》(第一辑),王治河、霍桂桓、谢文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2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7千字),载《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第5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2、《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13千字),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分别由2004年1月8日的《社会科学报》第三版“学术看台”和2004年2月3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作了“文摘介绍”。
23、《论全球化研究的社会个体生成论视角——从经过修正的现象学观点出发》(7千字),载《哲学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24、《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社会世界研究——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来看》(13千字),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04年第1期。
25、《“审美泛化”辨析》(1千字),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4年4月29日,第5版;《全球化与中国文论》,张德礼、聂振韬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广东珠海),2004年8月第一版。
26、《一切都是相对的吗?——关于知识统一性的思考》(1.5千字),“《求是学刊》‘海外来稿’特约主持人话语”,载《求是学刊》(哈尔滨),2004年第3期。
27、《走向现实生活的哲学研究》(2千字),载《中华读书报》“创刊纪念专号·十年学术”,第13版,2004年8月11日。
28、《非理性研究的新成果——评何颖教授的新作‘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3千字),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29、《论翻译的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13千字),载《现代哲学》(广州),2004年第4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又由《中华翻译文摘(2004-2005卷)》转载,罗选民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30、《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15千字),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哲学之路》第二辑(衣俊卿主编)全文转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2004年12月,第一版;后又被收于李惠斌、叶汝贤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第九卷《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解读》,第67-82页;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于2006年12月出版。
31、《论文化的层次和境界》(13千字),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昆明),2005年第一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32、《为中国人文学术研究找寻出路》(2千字),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5年3月17日第五版。
33、《从文化定义看“3·15”文化》(12千字),载《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已作大会发言并因此而获该论坛组委会颁发的“3·15文化贡献奖”;后由《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2006年第一期全文刊登,并由《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一期做卡片摘要。
34、《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制定文化政策》,载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编《文化产业研究》第三期“专家论坛”(2千字),2005年11月5日;另刊于陈忱主编《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评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研究丛书〉》(2千字),载《中华读书报》(北京),2005年11月23日,第10版。
36、Can Whiteheadian Process Philosophy Challenge Western Philosophy? In Wenyu Xie,Zhihe Wang,George Derfer (eds.),Whitehead and China,Frankfurt / Lancaster, Ontos Verlag,Process Thought IV,2005(220p. ;ISBN 3-937202-86-2)。
37、《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基本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学术动态》(北京),2006年8月29日,第二版。
38、《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6年,第五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9、《文化哲学论要》,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10月,第一版。
40、《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述要》,载《南方论丛》(深圳),2006年,第四期。
41、《论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2007年第一期。
42、《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2007年第二期。
43、《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载《哲学研究》(北京),2007年第十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六期全文转载;《党员领导干部十七堂文化修养课》全文转载,华文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33-50页。
44、《文化哲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45、《论作为心灵哲学之先驱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载《学海》(南京),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8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46、《文化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11月8日第一版。
47、《论审美活动的学术定位》,载《江海学刊》(南京),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8年第三期全文转载。
48、《从产权到伦理——跨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伦理问题》,载《学术月刊》(上海),2008年,第二期。
49、《论判断文化是否先进的方式——兼论以“社会个体生成论”为判断依据的现实可能性》,载《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08年,第二期。
50、《人权研究须具体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北京),2008年5月8日,第三版。
51、《论人权研究具体化的必要性》,载《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08年,第五期。
52、《现象学美学》(第一、二、三、五节)、《接受美学及其余波》,载汝信主编,彭立勋、李鹏程副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5月,第一版。
53、《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研究》(广州),2008年,第六期,并由《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4、《别一种资源——论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维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北京),2008年8月12日,第三版。
55、《论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维度》,载《河北学刊》(石家庄),2008年,第五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6、《文化哲学30年(1978-2008)》,载《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3.5万字。
57、《从客观决定性到意志自由——论行动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变革》,载《现代哲学》(广州),2008年,第六期。
58、《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问题》,载《光明日报》,2009年3月17日,第11版“理论周刊”;《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9、《简论“文化与人化”和“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的关系》,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60、On Materi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Research As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in Development,Security and Human Right,ed. by Dong Yunhu & Chen Zhengong,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2009,4,pp.70-74.
61、《关于软实力的几点哲学思考》,载《南方论丛》(深圳),2010年,第一期。
62、《“类比”和“平移”何以可能?——评闵家胤先生的“社会-文化遗传基因(S-C DNA)”学说》,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八期。
63、《论作为文化软实力之载体的符号》,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六期。
64、《论文化哲学研究重新探讨卡西尔符号论的意义》,载《学海》,2010年,第四期。
65、《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三期。
66、《社会实在问题·修订版》,A. 许茨著,译著,416千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67、《文化哲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载《光明日报》,2011年8月3日,第14版。
68、《历史中的意义》(修订版),W. 狄尔泰著,译著,198千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69、《非哲学反思的和哲学反思的:论界定海洋文化的方式及其结果》,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0、《社会理论研究》,A. 许茨著,译著,342千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71、《论作为宗教意识之基础的终极关注》,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并载于《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马建钊、印顺、李大华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72、《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修订版),译著,223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73、《艺术的意味》(修订版),译著,229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74、《“怨恨”: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论文,载《文艺报》,2012年2月24日,第七版。
75、《知识社会学问题》(修订版),译著,254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76、《略论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的作用》,论文,载陈振功、任丹红主编《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77、《心灵、自我和社会》(修订版),译著,390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78、《人性:公正对权力》,书评,载《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第89期,2012年8月3日,第一版。
79、《美学何做与美学何为——从刘纲纪先生的美学研究出发对当前美学研究状况的批判审视》,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沈阳),2012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http://www.cssn.cn/53/5306/201304/t20130418_333380.shtml。
80、《论哲学研究的自觉:“谁的”自觉和“如何”自觉》,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
81、《现象学哲学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246千字。
82、《哲学发展前沿问题探究》,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3、《保守主义——知识社会学论稿》,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258千字。
84、《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385千字。
85、《思维的结构》(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294千字。
86、《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3千字。
87、《知识和社会意象》(修订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261千字。
88、《论境界的意义及有关其表现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月10日出版,13千字;并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89、《是研究者还是参与者——对R.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学术起点的一个批判》,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沈阳),2015年,第2期,13千字;并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0、《论文化定义的追求普遍性倾向及其问题》,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7月10日出版,13千字。
91、《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专著,17.8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92、《论研究和建设通道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为“平等与效率”视野下的人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2期,13千字。
93、《关键是“文化是什么”——论对江天骥先生文化哲学研究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论文,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3月10日出版,13千字。
94、《论中国海洋文化界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文,载《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10期,13千字。
95、《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360千字。
96、探寻精准落实“文化扶贫”的举措,论文,载于《光明网—学术频道》,2017年9月6日,3千字(http://www.gmw.cn/xueshu/2017-09/06/content_26033623.htm)。
(二)翻译类(按照出版时间顺序排列,除标明“合译”及份额外,均为独译)
1、《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W. 伊泽尔 著,260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历史中的性》(合译,占总篇幅1/3以上),唐娜希尔 著,120千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美学——艺术哲学引论》,A. 谢波德 著,180千字;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艺术的意味》,M. 盖格尔 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229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修订版)。
5、《心灵、自我与社会》,G. H. 米德 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390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修订版)。
6、《知识社会学问题》,M. 舍勒 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254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修订版)。
7、《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K. 曼海姆 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社会实在问题》,A. 许茨 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修订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9、《知识和社会意象》,D. 布鲁尔 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0、《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W. 狄尔泰 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223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修订版)。
11、《历史中的意义》,W. 狄尔泰 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198千字,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修订版)。
12、《文化社会学论要》,K. 曼海姆 著,合译、校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3、《世纪末社会理论》,J.C. 亚历山大 著, 合译(占2/5以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文化社会学论集》(合译,占1/2),K. 曼海姆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新珍珠港》(合译,占1/3以上),D. 格里芬 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6、《社会理论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17、《现象学哲学研究》,A. 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18、《知识和社会意象》(修订版),D. 布鲁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19、《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A. 许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360千字。
另外,已在《国外社会学》、《哲学译丛》、《世界哲学》、《第欧根尼》、《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出版单篇重要学术翻译文章逾60篇;上述已出版翻译著述总字数超过3700千字。
四、主要学术兼职、活动
(一)主要兼职(按时间顺序排列)
1、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
2、华夏出版社《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主编,1998年。
3、中国城市出版社 《西方思想经典文库》, 主编,2001年。
4、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知识与社会译丛》, 主编,2001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译丛》(2002年起改为《世界哲学》)代理主编,2001-2004年。
6、中国翻译家协会 社会科学专业翻译委员会, 常务理事,自2001年。
7、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3年。
8、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3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世界哲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
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过程研究》(年刊),主编之一,2003年。
11、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西部大讲堂中外著名专家库”成员,2003年。
12、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2004年。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
14、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职研究员,自2006年。
15、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2007至2016年。
16、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自2016年。
(二)已参加主要学术活动
1、1994年10月,应邀在南京参加“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2、1998年11月,应邀在海口参加“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现象学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3、2001年8月,应邀在澳门参加两岸三地“全球化与当代哲学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4、2001年10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哲学视野中的全球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2001年12月,应邀参加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国跨文化交际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6、2002年4月,应邀在美国纽约参加由“全球文化出版公司”和纽约宾汉姆顿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文化大会”,并用英、中文作分组会议发言。
7、2002年6月,应邀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价值哲学和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用英文、中文作大会分组会发言。
8、2002年9月,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佛光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西方哲学东渐学术研讨会”。
9、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0、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和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1、2002年10月,应邀参加由国际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分组会议发言。
12、2003年1月,应邀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的“现代西方哲学展望”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3、2003年5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王啸出站论文答辩。
14、2003年9月,应邀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的“从本体论角度看中西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5、2003年9月,应邀赴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学。
16、2003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九届现象学年会·现象学与生存哲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17、2003年10月,应邀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学。
18、2003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9、2003年10月,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河南南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文论何为”全国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审美泛化’论析”的大会发言。
20、2003年11月,应邀参加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西部哲学论坛”系列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会后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并进行了三次讲学活动。
21、2003年12月,应邀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外国语言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翻译与诠释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逻辑学学术探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22、2004年1月,应邀赴广东深圳市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学。
23、2004年1月,应邀与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共同指导其研究“现象学社会学”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被聘为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
24、2004年3月,应邀赴天津,分别在南开大学哲学系、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学。
25、2004年4月,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进行讲学。
26、2004年4月,应邀赴山西太原参加“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27、2004年5月,应邀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参加由该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人文杂志》等共同主办,由国内主要哲学刊物编辑参加的“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理论研讨会”;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学术论坛”部分。
28、2004年6月,应邀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中西哲学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以《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为题作了大会主发言,并进行讲学活动。
29、2004年7月5日-15日,陪同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先后对天津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了巡回学术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
30、2004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被推举为大会发言人,并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进行访问和讲学活动。
31、2004年12月,应邀参加“中华全国美学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问题与建构:当代中国的文艺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做以“问题与反身性”为题的大会发言,并顺访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进行讲学活动。
32、2005年6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朱细文博士论文答辩。
33、2005年6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参加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博士生论文答辩。
34、2005年8月,应邀参加“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消费者报》社为庆祝该报创立2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消费者报》创刊20周年庆典大会”筹备会议,作了题为“关于3·15文化的一些思考”的发言。
35、2005年9月,应邀赴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学,并被聘为该校兼职教授。
36、2005年10月,应邀参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后现代事业中的科学与精神国际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的大会主题发言。
37、2005年10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消费者报》创刊20周年庆典大会”,作了“从文化定义看3·15文化”的大会主题发言,并因提交同名论文而被“中国3·15文化高层论坛”组委会授予“3·15文化贡献奖”。
38、2005年10月,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进行讲学。
39、2005年11月,作为社科类图书评审专家,应邀赴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参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论证会”。
40、2005年12月,应邀赴黑龙江大学,为其“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讲授“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概论”。
41、2006年7月,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
42、2006年7月,应邀赴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反思与展望——中国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会议。
43、2006年8月,应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倪志娟博士的博士后出站评审会议。
44、2006年9月,应邀参加北京市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举办的“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45、2006年10月,应邀参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竞争力与社会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
46、2006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华美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47、2006年12月,应邀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筹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论证会”。
48、2006年12月,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信仰、科学与教育·第三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49、2007年1月,应邀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院,为其博士研究生讲授“文化与文化哲学”系列讲座。
50、2007年2月,应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邀请,参加该单位举办的“弘扬时代精神”课题专家咨询会。
51、2007年4月7日,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2、2007年5月26-27日,应邀设计并参加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3、2007年5月31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邀,为其全校学生做学术讲座。
54、2007年7月15-18日,应邀参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55、2007年8月23-25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跨学科伦理:经济伦理、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56、2007年8月28-30日,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文化哲学高层论坛:文化与相对主义学术研讨会”。
57、2007年10月19-21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分别在两个单位为其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讲学。
58、2007年12月9-11日,应邀参加《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并在大会上做“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发言。
59、2007年12月19-21日,应邀作为答辩评审委员,赴西安交通大学参加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并且在该答辩会结束后,应邀顺访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其研究生举办了“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题学术讲座。
60、2008年3月5-8日,应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之邀赴该校讲学,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讲座,并就“哲学的社会科学化发展趋势”、“学术论文的选题确定和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座谈,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61、2008年4月19-24日,应中国人权研究会之邀,参加该会为庆祝《世界人权宣言》发布60周年举办的“发展、安全与人权”的“北京国际论坛”,并做大会发言。
62、2008年4月26-27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题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资源”的“2008全国文化哲学论坛”,并做大会发言。
63、2008年10月17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为该院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做了“文化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的学术报告。
64、2008年10月18-19日,应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邀请,参加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共同主办的“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担任论坛主持人,并做“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学术报告。
65、2008年12月3-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作为答辩委员参加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答辩,并为其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审美与审美泛化”的“学而”论坛专题讲座;在此期间,分别应西安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邀请,分别为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做了“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讲座。
66、2008年12月14-17日,应澳门中国哲学会邀请,参加其主办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外社会理论与文化反思”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会议发言。
67、2008年12月17-19日,应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举办了“论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讲座。
68、2009年4月15-20日,应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的邀请访问该院,分别为其全校本科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为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的学术报告;同时,应四川大学社科处和学工部邀请,为其全校学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的学术报告。
69、2009年5月15-18日,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主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先后做大会致辞、发言,并应邀参加“性别文化研究”学术沙龙,做了关于“性别文化研究的学术立场和态度”的发言;在此期间,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之约,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符号在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报告;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之约,为该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哲学研究的积累与功夫”的学术报告。
70、2009年6月2-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作为评委参加其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答辩;在此期间分别应咸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作了题为“审美泛化论析”的学术讲座;应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的学术思考”的学术讲座,均受到热烈欢迎。
71、2009年11月26日,应邀参加国家海洋局举办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提纲)》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
72、2009年11月27日,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主办的“纪念《第欧根尼》(中文版)创刊25周年座谈会”。
73、2009年12月17-18日,应邀参加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的首届“深圳学术年会”主题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关于软实力的几点哲学反思”的大会主题发言,受到广泛好评。
74、2009年12月19日,应邀访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向其部分研究生讲述了自己基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收获,并做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75、2009年12月20-21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参加其部分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博士论文预答辩评审会。
76、2009年12月21日,应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之约,为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做了“文化定义的批判与解析”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77、2009年12月22日,应西北大学文学院之约,为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做了题为“审美与审美泛化”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78、2010年4月6日,应邀参加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现代居住文化评估体系研究”开题研讨会。
79、2010年4月9-10日,应邀参加由南京《学海》杂志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从卡西尔的观点出发”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80,2010年4月17日,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祝大会。
81、2010年7月15日,应邀接受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山先生代表其著名哲学网站“哲摄线”进行的学术采访,就“什么是社会个体生成论?”、“应当如何评价当前国内的实践哲学研究?”、“如何看待和评价当前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以及“如何看待当前哲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和发展态势?”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82、2010年7月20-22日,应邀参加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法学国际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内’与‘外’和‘生’与‘成’——过程研究视域中的辩证法具体化问题”的大会发言。
83、2010年7月23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在京全国理事学术研讨会。
84、2010年8月20-22日,应邀参加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大学和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讨会”,并在大大会上作了题为“论辩证法研究的具体化”的发言。
85、2010年10月14日,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用英语对雅典大学教授Stylianos Virvidakis的发言进行了提问和评论,得到了对方的充分重视和感谢。
86、2010年10月18-21日,应邀参加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人权论坛:人权与发展:概念、模式、途径再思考”,并在分组会上作了题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人权研究具体化的学术起点”的发言,得到了部分与会者的积极回应。
87、2010年10月22-25日,应邀参加并主持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此期间,应邀为该学部的部分青年教师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88、2010年11月5日,应邀参加由中国国家海洋局主办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专家评审会”,对其主持撰写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一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论。
89、2010年11月10-14日,应邀访问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为其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200余人做了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90、2010年12月17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人权研究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十二五’期间负责人权研究的基本想法”的发言,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91、2011年1月12-15日,应邀参加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深圳弘法寺和深圳大学共同举办的“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论作为宗教意识之基础的终极关注”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
92、2011年3月16日,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学术沙龙·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并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93、2011年7月5-8日,应邀对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进行学术访问,重点考察了该院正在开展的“体育文化哲学”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学术交流、表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和好评。
94、2011年7月15-18日,应邀参加由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并在会议期间就实践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基本区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95、2011年9月21-23日,应邀参加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略论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的作用”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并在会议期间应邀接受了“中新网”的电视采访。
96、2011年9月23-26日,应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参加其主办的“海洋文化哲学高层论坛”,在担任会议主持人的之余,作了题为“非哲学反思的和哲学反思的:论界定海洋文化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大会主发言,受到与会成员的一致重视和好评。
97、2011年10月13-15日,应邀赴石家庄访问《社会科学论坛》,并先后与该杂志社长兼总编赵虹、《河北学刊》总编王维国先生,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98、2011年10月20-24日,应邀访问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管理学院,为其研究生和部分青年教师举办了共计5讲的“文化哲学系列讲座”,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99、2011年10月24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邀请,为其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和哲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作了题为“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0、2011年10月25日,应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起点的实践”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1、2011年10月26日,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邀请,为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文化定义解析”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2、2011年10月27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而论坛”邀请,为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文化哲学漫谈”的学术报告,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103、2011年12月9-12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参加其两个博士研究生的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和一个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预答辩,并且在此期间,与其骨干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内容非常广泛的学术交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04、2011年12月12日,应陕西科技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文化软实力漫谈”的学术讲座,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05、2011年12月15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邀请,参加其主办的“学术沙龙”,做了题为“社会哲学与现象学”的主题演讲,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06、2012年4月5-6日,应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和人文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一名博士生的正式论文答辩和两名博士生的论文预答辩。
107、2012年9月28日,应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作为评议人参加该所举办的、由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吴琼恩的题为“中国的未来与当前的两岸关系”主题演讲会,就有关“普适价值”的三个层次及文化界定问题作了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08、2012年10月12日,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唯物史观的文化观: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的主题发言,得到会议主办方和与会者的重视、充分肯定和好评。
109、2012年10月13日,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秘书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邀请,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2012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工作会议暨协同创新研讨会”,并就其第一个主论题“哲学学科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领域”,作了题为“当今哲学协同创新的根本方向是社会哲学”的主题发言,充分强调了全面转向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哲学研究是当今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充分肯定和好评。
110、2012年11月16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作了题为“论作为社会活动的学术”的专题讲座,重点论述了“价值中立的两个层次”、“学术如何牟利”和“研究哲学与心灵的踏实”几个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
111、2012年11月16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参加由武汉大学和中华美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回顾与展望暨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提交题为“美学何做与美学何为”的长篇专题论文,着重论述了“当前美学研究究竟是走向了兴旺、还是走向了没落”、“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美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三个部分,受到部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12、2012年11月18日、20日,分别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邀请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哲学研究前沿问题论析”的专题讲座,重点从“今后中国哲学研究的大方向必定是社会哲学”、“当今中外哲学研究的大趋势”和“当今哲学研究的大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概括论述,受到广泛重视和一致好评,该讲演录音将在整理后刊登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2012年12月11-12日,作为其全国理事应邀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科技、环境与人权”,提交会议论文“论科技发展对人权事业的潜在促进作用”,并作分组会议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114、2013年5月27日,应邀访问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为其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作了题为“美学和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一致好评。
115、2013年5月28日,应邀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的外国哲学和逻辑学两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答辩。
116、2013年5月29日,应邀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博士生答辩。
117、2013年5月30日,应邀访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与其部分骨干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学术座谈,着重谈到了知识社会学在涉及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的时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受到与会者的充分重视和好评。
118、2013年6月24-25日,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邀请,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国家重点出版物中长期规划增补项目论证会”,具体负责“哲学”和“宗教”类,并参与“社会科学总论”类的评审工作。
119、2013年7月6-9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和鉴传今教授一起为其“暑期中学高级研讨班”作了第一场讲座,题目为“论当今哲学研究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大问题”,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所有师生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120、2013年9月9日,应邀接受《中国日报》(英文版)编辑采访,就“如何理解区域安全在维护和发展人权上的作用”、“如何看待人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基于人权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务实合作”等问题,发表了观点,该观点刊载于《中国日报》(英文版),2013年9月13日,第八版。
121、2013年9月11-13日,作为全国人权理事,应邀参加“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作为国家安全的具体化的区域安全是为恶虎任务的基本保障”的发言,着重强调了就主权与人权的关系而言,国家主权高于人权,任何一种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国家主权的行径都是别有用心的和错误的;此项发言得到了中外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好评。
122、2013年9月25-27日,应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重点从“正心”、“细究”、“反思”和“体悟”四个方面,讲述了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23、2013年10月9日,应深圳大学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当代学术研究前沿”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124,2013年10月11日,应中山大学哲学系邀请,为该系诸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题为“当今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基本趋势和关键性问题”的学术讲座,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25,2013年10月12日,作为召集人参加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学术研究》编辑部主办,由广州大学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并作题为“论符号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普遍性”的大会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积极讨论和好评。
126、2013年10月23日,应澳大利亚富林德斯大学访问学者Suzi Adams博士之约,在哲学研究所与之进行了学术交流,主要就双方都深感兴趣的“当今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发展趋势”、“社会哲学的根本问题和方法论出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主要缺陷及其出路”、“文化与符号的关系”、“Cornelius Castoriadis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Monad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如何看待马克思实践哲学与社会哲学研究的联系”,以及“社会个体生成论的方法论突破”等方面,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共识;双方约定今后将继续通过包括电子邮件通信在内的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学术联系和沟通。
127、2013年10月24-25日,应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邀请,为该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哲学研究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向和关键性问题”的学术讲座,并即席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之后,与洪晓楠教授就其所承担的、有关“文化强国战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具体涉及了“探讨和研究文化强国战略的学术参照系”、“如何看待文化强国战略的学术定位”、“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交换了看法,取得了不少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共识。
128、2013年11月29-30日,应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之邀,作为评审委员参加该校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陶玉流的博士论文答辩,并就一些文化哲学研究方面的基本问题,与该院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129、2013年12月15日,应邀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2013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被接纳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人的发展研究分会”核心组成员,任学术顾问。
130、2014年2月20-22日,应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赴该院进行学术访问,为其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做了题为“哲学研究前沿问题论析”的学术讲座,得到了普遍重视和热烈讨论,并在会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
131、2014年5月16-18日,应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山东大学法学院邀请,赴济南参加题为“中国梦与中国人权”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人权研究:从观念到概念”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132、2014年6月6-8日,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和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赴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参加题为“唯物史观与我国人权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论人权研究的学术起点”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热烈讨论和广泛好评。
133、2014年6月26-29日,应邀赴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参见由该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文化与境界”学术研讨会,在代表主办方进行大会致辞之余,做了题为“论境界的意义和表现”的主旨发言,引起了与会成员的广泛讨论和积极回应。
134、2014年7月25-26日,应邀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学学部,参加由该学部与《江海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学术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如何文化强国、什么文化软实力”的大会主旨发言,受到与会者充分重视和一致好评。
135、2014年8月6日,应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索邦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Paul Sedille之约,在建内大街五号的哲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接受了他的访谈,具体话题涉及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发展状况、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出路、当今政治哲学的主要不足、中国国内哲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以及个人学术成长经历和基本志向等等。
136、2014年8月23日,作为中国翻译家协会·社会科学专业翻译委员会常务理事,应邀参加该委员会在中央编译局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
137,2014年9月16-18日,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全国理事,应邀参加该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北京人权论坛”,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论中国梦的时空维度对中国人权研究的规范性启发意义”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重视和热烈讨论。
138、2014年11月6-7日,应陕西省神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邀请,为其录制了“对话神木特别节目:诚信神木·大家谈”,受到了一致好评。
139、2014年11月7-10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之约,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西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是研究者、还是参与者——对R.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学术起点的一个批判”的大会主发言,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140、2014年11月8日,应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作了题为“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要问题”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141、2014年11月9日,应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题为“哲学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向是走向社会哲学”的学术演讲,得到热烈回应和一致好评。
142、2014年11月10日,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博士生作了题为“哲学的学法和用处”的学术讲座,受到一致好评。
143、2014年12月12-25日,应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汪丁丁教授之约,对该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为其全校师生作了标题为“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学术讲座,得到了热烈回应和广泛好评。
144、2014年12月13日,应邀访问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为其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作了标题为“论哲学的学法”的学术讲座,得到了热烈回应和好评!
145、2015年5月16-18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参加该院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语言分析与文化批评’学术研讨会暨江天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关键是文化是什么——论对江天骥先生的文化哲学研究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回应和广泛好评;另外,17日上午,还应邀为该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及其问题”的学术演讲,得到了广泛好评。
146、2015年5月17日晚,应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邀请,为该院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人生规划与治学”的专题讲演,受到了与会师生的好评。
147、2015年5月18日上午,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为该院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现代性研究的问题和出路”的学术演讲,该演讲稿即将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出。
148、2015年6月12-13日,应丁立群副校长之邀访问黑龙江大学,为该校哲学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当今哲学研究的方向、出路和问题”的学术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149、2015年9月25日,应西北大学哲学系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和好评。
150、2015年9月25日,应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为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和好评。
151、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参加该院刘敬东教授的专著《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出版学术评论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152、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邀请,参加该哲学系主办的“2015年度中华外国哲学研究会年会和中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会年会”,并于30日下午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哲学的学习方法”的专题报告,得到与会者的欢迎。
153、2015年10月31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邀请,为该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伦宗教研究和宗教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好评。
154、2015年11月1日,应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邀请,为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论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55、2015年11月15-16日,应邀参加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和文新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研讨会”,作了题为“论中国海洋文化界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大会主旨发言,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并作为大会特邀主持人,主持“中国海洋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专题讨论会。
156、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赴该校参加“‘科学与规范’——第十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并应邀在分组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建构具体的合理性”的会议发言;得到了会议主办方的高度评价。
157、2016年11月25-27日,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召集并参加由“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问题”,并作大会主旨发言;得到了会议承办方和所有与会者的一致高度评价。
158、2016年11月25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邀请,为该系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题为“哲学视域下的文化概念”,比较充分地论证了深刻而系统全面的哲学批判反思对于看待和界定文化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得到了所有与会者的欢迎和好评。
159、2016年12月22-23日,应邀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被遴选为该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
五、主要研究课题情况
(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主持的院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和文化战略》,负责《文化与文明研究》部分,共撰稿57千字;已完成。
(二)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汝信主持的院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方美学史》,负责第四卷《现代美学》之《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部分,共撰写85千字,已经完成。
(三)《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哲学研究》,哲学研究所级课题,正在进行中。
(四)《文化哲学论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学科建设课题、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重点项目,已经完成,并已经于2006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
(五)受《西方美学史》主编汝信,副主编彭立勋、李鹏程先生委托,对其第四卷《现代美学》进行统稿工作,已经完成;该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六)应邀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田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行动、理性与价值”(项目批准号:06JJD720004),已完成两篇相关学术论文和15万字的学术专著《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该书已经于2016年一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计17.8万字。
2017年12月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