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雷环捷,畲族,浙江龙游人。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2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2018-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学。2022-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宣传处(院新闻办公室)挂职。学术兼职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思想史、科技与社会,近期研究兴趣为科技哲学史、中西科学交流史、科技热点追踪、重要科技概念与人物等。
电子邮箱:leihuanjie@yeah.net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科技人文挑战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研究”(22CZX021)。
专著报告
《晚清铁路认知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二卷)》(刘大椿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卷〈西学东渐〉2018年版,第二卷〈师夷长技〉2019年版),参著。
主要论文
《试论中国近代技术思想的生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24(1)转载。
《中国“技术”概念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10)。
《当代中国“科技”概念的重思与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新华文摘》(网络版)2023(4)转载。
《交错的“铁道”:近代中日铁路认知的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10)。
《清末民初科研院所在中国的移植与本土化成长》,《天津社会科学》2021(4)。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构建——经验回顾与发展前瞻》,《哲学动态》202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21(9)转载;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2(1)翻译。
《20世纪上半叶中医在新加坡的体制化》,《自然科学史研究》2020(1),第二作者。
《民国初年的技术官僚与科技转型之殇——曾鲲化误报军情事件探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9)。
《技术与社会的双重视域:白馥兰中国农业史研究探析》,《农业考古》2018(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8(6)转载。
《科学与宗教的类比何以可能?——评布鲁尔对强纲领的论证》,《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
其他文章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携手共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7-25(8)。
《回溯中国早期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5-10(6)。
《童天湘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4)。
The Politics of Rights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 by Xiaowei Zheng (Book Review),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2020,20(1)。
《探寻北京的南洋痕迹》,《北京日报》2022-12-08(15)。
《寻找遂安伯胡同29号》,《北京日报》2021-12-02(15)。
2024年3月12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雷环捷,畲族,浙江龙游人。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2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2018-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学。2022-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宣传处(院新闻办公室)挂职。学术兼职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思想史、科技与社会,近期研究兴趣为科技哲学史、中西科学交流史、科技热点追踪、重要科技概念与人物等。
电子邮箱:leihuanjie@yeah.net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科技人文挑战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研究”(22CZX021)。
专著报告
《晚清铁路认知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二卷)》(刘大椿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卷〈西学东渐〉2018年版,第二卷〈师夷长技〉2019年版),参著。
主要论文
《试论中国近代技术思想的生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24(1)转载。
《中国“技术”概念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10)。
《当代中国“科技”概念的重思与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新华文摘》(网络版)2023(4)转载。
《交错的“铁道”:近代中日铁路认知的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10)。
《清末民初科研院所在中国的移植与本土化成长》,《天津社会科学》2021(4)。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构建——经验回顾与发展前瞻》,《哲学动态》202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21(9)转载;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2(1)翻译。
《20世纪上半叶中医在新加坡的体制化》,《自然科学史研究》2020(1),第二作者。
《民国初年的技术官僚与科技转型之殇——曾鲲化误报军情事件探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9)。
《技术与社会的双重视域:白馥兰中国农业史研究探析》,《农业考古》2018(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8(6)转载。
《科学与宗教的类比何以可能?——评布鲁尔对强纲领的论证》,《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
其他文章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携手共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7-25(8)。
《回溯中国早期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5-10(6)。
《童天湘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4)。
The Politics of Rights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 by Xiaowei Zheng (Book Review),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2020,20(1)。
《探寻北京的南洋痕迹》,《北京日报》2022-12-08(15)。
《寻找遂安伯胡同29号》,《北京日报》2021-12-02(15)。
2024年3月12日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