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毛竹,湖南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博士,(荷语)鲁汶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世界哲学》编辑部。
研究领域:现象学、早期近代哲学。
联系邮箱:maozhu9527@163.com
一、学术成果:
(一)主要论文:
1.“我思的双重面相——笛卡尔论意志在判断之中”,《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还原与悬搁:海德格尔与极限处境”,《哲学动态》,2016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3.“理性、生活与此在:海德格尔早期生命现象学的转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此在是否作用于自身?《现象学研究导论》中的意志论倾向初探”,《哲学门》(总第32辑),2016年10月。
5.“海德格尔与颠倒的笛卡尔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9日。
(二)译著: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十七世纪》,[美]冯肯斯坦著,北京三联书店(西学源流系列),2018年即出。正文35万余字。其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古希腊语原文大多是译者自译。
(三)项目:
1.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资助编号:2015M570213):“力量、理性与欲望:斯宾诺莎自然与自由学说的内在张力”。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资助编号:2016T90183):“斯宾诺莎的conatus学说”。
(四)主要会议报告
1.“现代问题:哲学与政治”学术讨论会,清华大学,2007年8月25-26日,会议报告。
2.“2013年亚洲学者现象学大师班(SPA)”,香港中文大学,2013年7月30-31日,会议报告。
3.“第八届BESETO青年学者哲学会议”,北京大学,2013年10月12日,会议报告。
4.2015年6月11日,SCPKU FIRST COLLOQUIUM MEETING,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会议报告。
5.“中国法国哲学年会2015”,北京大学,2015年10月17-18日,会议报告。
6.“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年年会”,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10月31-11月1日,会议报告。
7.“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中山大学,2015年12月5-6日,会议报告。
8.2016年4月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如何理解康德?——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之争”(现象学工作坊),评议。
9.2016年6月4-5日,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 Consciousness and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enomenology”,评议。
10.2016年8月7-8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西方现代性的诸思想传统”(菊生学术论坛,汉译名著工作坊(一) ),评议。
11.2016年11月20日,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的视野下的近代早期西方文学与文化”青年学术工作坊,会议报告。
12.2017年5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回到存在本身——纪念《存在与时间》发表九十周年”,评议。
13.“What’s Phenomenology? Ideas from East Asia”,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2017年6月17-18日,会议报告。
14.“近代哲学中的自我与理性(第二届近代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7年6月24-25日,会议报告。
15.2017年11月4-5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近代哲学工作坊第一期:近代形而上学与神义论问题”,评议。
(五)译文&书评
1.《存在与时间》的“缺爱现象”——兼论《黑皮本》的“直白称谓”,靳希平/文,毛竹/译,《世界哲学》,2016年第5期。
2.“黑格尔论自欺”,[美]R.皮品/文,张剑/译,毛竹/校,《世界哲学》,2016年第5期。
3.书评:“评韩潮《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哲学门》(第十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书评:“阿里斯多芬的圆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
二、艺术类成果:
(一)专著:《向京作品集(别册)》,毛竹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1月(中英文对照,11.3万字)。
2015年5月加入“向京+广慈雕塑工作室”,担任艺术家向京的学术助理。
(二)评论文章
1.2016年11月26日杨画廊,范西“还原的象”个展,评论文章:“有无之间:范西与图像世界的去图像化”(1.3万字)。文章收入《还原的象:2011-2016》,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2.2017年2月,范西“间离”巴黎驻留展览,评论文章“有无之间:范西与图像世界的去图像化”(Fan Xi and the de-iconification of the world of images)受法国艺评人网站TK-21约稿,英文版和中文版发表在: http://www.tk-21.com/Liminal-Space?from=timeline&nsukey=57UxkkS2VrttM56E7TC1fPRoYaj%2FWcaqZg9IjAzrod039wO%2F6egpkiW%2FQSwk%2FiXMiwp3GWqKOEn%2BNSa1XHQIHYWAzblJz7nl2wGFOBXLXbViyp57zyyFxh0EbB%2BeTQDnk8IwTeWRP%2BbhhpF%2FibXeyv3tyVnJcM35Gg%2Bm2Nw8vU4%3D。
(三)译文
1.“Loft建筑合作社新闻通报第一号及第二号”,乔治·麦素纳斯/文,毛竹/译,《新美术》2014年第10期。
2.“浪派住宅合作社 8栋楼之公告简章”,乔治·麦素纳斯/文,毛竹/译,《新美术》2014年第10期。
3.“徐冰丛书”:《徐冰“背后的故事”评论文集》,译文三篇,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译文已在2013 年12 月14 日“徐冰:《背后的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2018年1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毛竹,湖南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博士,(荷语)鲁汶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世界哲学》编辑部。
研究领域:现象学、早期近代哲学。
联系邮箱:maozhu9527@163.com
一、学术成果:
(一)主要论文:
1.“我思的双重面相——笛卡尔论意志在判断之中”,《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还原与悬搁:海德格尔与极限处境”,《哲学动态》,2016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3.“理性、生活与此在:海德格尔早期生命现象学的转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此在是否作用于自身?《现象学研究导论》中的意志论倾向初探”,《哲学门》(总第32辑),2016年10月。
5.“海德格尔与颠倒的笛卡尔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9日。
(二)译著: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十七世纪》,[美]冯肯斯坦著,北京三联书店(西学源流系列),2018年即出。正文35万余字。其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古希腊语原文大多是译者自译。
(三)项目:
1.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资助编号:2015M570213):“力量、理性与欲望:斯宾诺莎自然与自由学说的内在张力”。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资助编号:2016T90183):“斯宾诺莎的conatus学说”。
(四)主要会议报告
1.“现代问题:哲学与政治”学术讨论会,清华大学,2007年8月25-26日,会议报告。
2.“2013年亚洲学者现象学大师班(SPA)”,香港中文大学,2013年7月30-31日,会议报告。
3.“第八届BESETO青年学者哲学会议”,北京大学,2013年10月12日,会议报告。
4.2015年6月11日,SCPKU FIRST COLLOQUIUM MEETING,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会议报告。
5.“中国法国哲学年会2015”,北京大学,2015年10月17-18日,会议报告。
6.“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年年会”,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10月31-11月1日,会议报告。
7.“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中山大学,2015年12月5-6日,会议报告。
8.2016年4月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如何理解康德?——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之争”(现象学工作坊),评议。
9.2016年6月4-5日,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 Consciousness and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enomenology”,评议。
10.2016年8月7-8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西方现代性的诸思想传统”(菊生学术论坛,汉译名著工作坊(一) ),评议。
11.2016年11月20日,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的视野下的近代早期西方文学与文化”青年学术工作坊,会议报告。
12.2017年5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回到存在本身——纪念《存在与时间》发表九十周年”,评议。
13.“What’s Phenomenology? Ideas from East Asia”,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2017年6月17-18日,会议报告。
14.“近代哲学中的自我与理性(第二届近代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7年6月24-25日,会议报告。
15.2017年11月4-5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近代哲学工作坊第一期:近代形而上学与神义论问题”,评议。
(五)译文&书评
1.《存在与时间》的“缺爱现象”——兼论《黑皮本》的“直白称谓”,靳希平/文,毛竹/译,《世界哲学》,2016年第5期。
2.“黑格尔论自欺”,[美]R.皮品/文,张剑/译,毛竹/校,《世界哲学》,2016年第5期。
3.书评:“评韩潮《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哲学门》(第十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书评:“阿里斯多芬的圆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
二、艺术类成果:
(一)专著:《向京作品集(别册)》,毛竹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1月(中英文对照,11.3万字)。
2015年5月加入“向京+广慈雕塑工作室”,担任艺术家向京的学术助理。
(二)评论文章
1.2016年11月26日杨画廊,范西“还原的象”个展,评论文章:“有无之间:范西与图像世界的去图像化”(1.3万字)。文章收入《还原的象:2011-2016》,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2.2017年2月,范西“间离”巴黎驻留展览,评论文章“有无之间:范西与图像世界的去图像化”(Fan Xi and the de-iconification of the world of images)受法国艺评人网站TK-21约稿,英文版和中文版发表在: http://www.tk-21.com/Liminal-Space?from=timeline&nsukey=57UxkkS2VrttM56E7TC1fPRoYaj%2FWcaqZg9IjAzrod039wO%2F6egpkiW%2FQSwk%2FiXMiwp3GWqKOEn%2BNSa1XHQIHYWAzblJz7nl2wGFOBXLXbViyp57zyyFxh0EbB%2BeTQDnk8IwTeWRP%2BbhhpF%2FibXeyv3tyVnJcM35Gg%2Bm2Nw8vU4%3D。
(三)译文
1.“Loft建筑合作社新闻通报第一号及第二号”,乔治·麦素纳斯/文,毛竹/译,《新美术》2014年第10期。
2.“浪派住宅合作社 8栋楼之公告简章”,乔治·麦素纳斯/文,毛竹/译,《新美术》2014年第10期。
3.“徐冰丛书”:《徐冰“背后的故事”评论文集》,译文三篇,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译文已在2013 年12 月14 日“徐冰:《背后的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2018年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