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2020年2月14日
  • 首页
  • 本所概况
    哲学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 现任领导
    更多+
    • 1.jpg

      张蕾

      党委常委、书记

    • zhangzhiqiang.png

      张志强

      党委常委、 副书记,所长

    • 刘志明一寸1.png

      刘志明

      党委常委, 纪委书记,副所长

    • 微信图片_20240509110053.jpg

      周丹

      党委常委,副所长

    更多+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颜利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张志强

      党委书记、副所长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组织机构
    更多+

    研究室

    •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
    • 中国哲学研究室
    • 东方哲学研究室
    • 西方哲学史研究室
    •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
    • 美学研究室
    • 伦理学研究室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
    • 逻辑学研究室
    • 智能与逻辑实验室

    科研辅助

    • 《哲学研究》编辑部
    • 《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
    • 《世界哲学》编辑部
    • 图书资料室

    职能处室

    • 人事处
    • 办公室
    • 科研处

    社团学会

    研究中心

  • 党建工作
    历史沿革

    哲学研究所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此前曾实行过党支部、党的领导小组、党总支、党委、机关党委、分党组、联合党委等领导形式。
    1955年4月,哲学所成立第一届党支部,周宜明担任支部书记,下半年党支部增设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李奇担任宣传委员,鲁孝文担任组织委员。<详情>

    党建专栏
    更多+
    • 123fuben.png
    • 演示文稿1_01.png
    • 1713345686886.jpg
    • 微信图片_20240227160931.png
    • 1681457326940.png
    • 微信图片_20221102154829.jpg
    离退休工作
    更多+
    • 哲学研究所举办离退休干部2025年度春季讲坛...
    • 哲学研究所春节前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
    • 杨远同志生平
    • 杨远同志讣告
    • 哲学研究所离退休老同志开展秋季户外活动
    工会、青年工作
    更多+
    • 展现女性哲人独特风采 聚焦女性哲人睿智力量——...
    • 关于做好我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
    • 青年哲学论坛暨哲学所建所5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
  • 研究学人
    已故名家
    更多+
    • panzinian.jpg潘梓年
    • jinyuelin.jpg金岳霖
    • 贺麟.jpg贺麟
    • 杜任之.jpg杜任之
    • 容肇祖.jpg容肇祖
    • 沈有鼎.jpg沈有鼎
    • wubaihui.jpg巫白慧
    • 杨一之.jpg杨一之
    荣誉学部委员
    更多+
    • 徐崇温(大图).png徐崇温
    • 陈筠泉(编辑图).png陈筠泉
    • 姚介厚.jpg姚介厚
    学部委员
    更多+
    • 李景源.jpg李景源
    • 赵汀阳4.jpg赵汀阳
    本所同仁

    在职学者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 级
    • 初 级

    离退休学者

  •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更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伦理学
    • 逻辑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美学
    • 文化哲学
    学术动态
    更多+
    • 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 哲学研究所贾泽林、王柯平、詹文杰获2024年翻译界...
    • 哲学所“中国哲学学科团队”获评“首届中国社会科...
    • 我所1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 我所5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
    论著评介
    更多+
    • 李薇著《从道德感到同情: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
    • 田时纲译《狱中札记》(第一卷)
    • 赵汀阳著《秩序的理由》
    • 王幸华译《大哲学家》
    • 闫培宇著《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重估马...
    学术争鸣
    更多+
    • 【周丹】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 【刘志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杨洪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 【李俊文 张乙】对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的批判
    • 【董键铭】对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青年哲学论坛获奖
    • 贺麟青年哲学奖
  •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1739515365518.jpg
    •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png
    • 世界哲学 1744940280995.jpg
    •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哲学年鉴.png
    • 中国哲学史 W020200520604858941756.jpg
  • 人才培养
    博士后
    更多+
    ttpt003.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 哲学研究所关于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办法
    •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青年哲学论坛
    更多+
    ttpt004.jpg
    • 青年哲学论坛
    访问学者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招收简章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
    更多+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3期高级研讨班在华东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2期高级研讨班在首都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1期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0期高级研讨班在深圳大学举行
    • PHILOSOPHY SUMMER SCHOOL IN CHINA EXAMINERS' RE...
  • 图书档案
    图书馆简介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书库藏书特色简介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哲学学科服务
    更多+
    • 中文社会科学常用核心期刊目录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特色馆藏
    更多+
    • 【高颖 兰倩】四库底本《记纂渊海》考略
    •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 哲学系
    哲学系简介

    哲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国家级专业研究学术机构。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哲学所便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因“文革”一度停止招生。自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详情>

    哲学系动态
    更多+
    • 哲学院成功举办“深化科教融合,做好本科生教学和...
    • 哲学院召开2021年度春季工作会议
    • 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
    招生信息
    更多+
    • 2025年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结果公示
    • 2025年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公示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名单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5年哲学院招收博士生入围综合考核名单公示
    表格下载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素...
    • 报考导师意向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格检查表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博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科研工作>学术争鸣>中国哲学

学术争鸣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伦理学
  • 逻辑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美学
  • 文化哲学

【陈霞】从道家到道教——论《老子想尔注》的阐释方法

发布时间: 2020-09-28
【字号 +字号 -】

摘要:《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道教;《道德经》;《老子想尔注》;老子

 

 

《老子想尔注》(以下简称《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早期道教信徒的必读经书。关于本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辩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后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想尔注》经文早已散失,《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道藏》中也没收进去。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存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据考证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1905年失窃,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1。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仅存第三至三十六章。《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际是注者按照其主观意愿而对原文进行的刻意阐释和发挥,使道家的哲学著作《老子》被改造成了道教的宗教经典《老子想尔注》,让道家走向了道教。

 

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化哲理之书为布道之书

 

汉代是《老子》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子》称“经”就始于汉代。道家哲学的发展、道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阐释《老子》而展开的。对《老子》的任何一种阐释都离不开阐释者的历史境遇。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2魏源曾感慨:“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3没有定准,就造成原文与阐释之间的差异、变异、歧义。有些变异在历史演变中被认可,被发挥,并演变为新的领域。前人发其端绪,后人竟其引申,中国传统的文本注释本就有“推阐”“阐扬”“阐发”之意。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经提出:“本文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4

汉代的《想尔注》可谓极具创造性。《想尔注》虽然称为“注”,但它并不是要逐字逐句注解《老子》原文以获得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解,而是依托《老子》而创立新说。

(一)《想尔注》重点在于“想尔训”

道教经典《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了道士应当诵习的十卷经,其中第五、第六即是《老子想尔注》。《传授经戒仪注诀》这样解释了《想尔注》的缘起:

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三品要戒,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5

这段文字清楚地解释了《想尔注》的初衷,它不是为了解释《老子》原文而做的学术性注解,而是“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而依托的对象。这里也解释了《想尔注》系统改造《老子》的缘由,那就是“托遘想尔,以训初回”,最终实现“济众大航”的宗教目标。饶宗颐先生评论《想尔注》“辞说切近”,“注语浅鄙”。因为此注所要面对的对象是蜀中那些不能理解得道之人深意的教民。要教化这些普通教民,只能用浅显易懂的注解,帮助他们理解新生的五斗米道,有时甚至直接用神话和传说来解释经文,如解“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注文就提到“范蠡乘舟去”6,解“果而不得已”则说:“风后佐黄帝伐蚩尤,吕望佐武王伐纣,皆不得已而为之耳。”7《想尔注》注解《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依托享有盛名的《老子》来传播道教的教义,原本就没有打算对原文忠实的作“注”。所以说,《想尔注》之“注”其实质是“训”8。

(二)“一,道也。设诫”——突出道诫

现在清楚了,想尔“注”实则是“训”。《说文解字·言部》对“训”的解释是“说教也”,“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想尔注》作为“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说教”之训,与五斗米道信徒的修行以及众祭酒不断宣讲的教义关系紧密,是对信众具有约束力的戒律。

在《想尔注》里,“道”被神化,具有意志。作为具有意志的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向世人训话,发布道德诫命,教化信众,所以“道诫”在《想尔注》中地位就显得异常突出。《想尔注》注解《老子》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就提出“一,道也。设诫”9。注解《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也提到“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10。现存的《想尔注》频繁地提到“诫”“道诫”,如说:“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11《老子》第三十五章“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想尔注》注解说:“道乐质朴,辞无馀,视道言,听道诫,或不足见闻耳而难行。能行能用,庆福不可既尽也。”12《老子》第二十四章的“其在道”,《想尔注》是这样注释的:“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13帝王是求仙最积极的阶层,谁都希望像黄帝那样“且战且学仙”。为此,《想尔注》指出帝王即使位高权重也必须持守“道诫”:“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也。”14“王者虽尊,犹常畏道,奉诫行之。”15帝王也需守诫才能使天下归附、达致太平、长寿成仙。

秦汉方仙道盛行,除了像秦皇汉武那样被动地向外寻求神仙赐给仙药外,也有自己主动修炼以期颐不死而仙的。但《想尔注》明确告诉世人如果不能守诫,仅仅通过各种道术的修炼,仙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为了突出守诫在追求成仙中的作用,《想尔注》斥责了其他修炼手段,说:

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16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17

专炁为柔。……又培胎练形……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18

瞑目存思、还精补脑、房中、内练、守一、行气等都被《想尔注》当作“伪伎”。《想尔注》严厉批判了那种脱离伦理道德、轻视道诫但求方术以养命延生的做法。《想尔注》认为真正的“守一”就是“守道诫”,而不是守身中五脏即是“守一”,也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中以为的“专守精气”就是“守一”。长生、延寿、成仙最重要的就是守诫。“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19只有能够持守“道诫”,才能长生不死。

“道”向人间颁布了戒律,用世人喜生厌死作为赏罚,与人立约。老君授给张陵的“正一盟威之道”的“盟”就是“盟誓”,人与神为盟,因盟而威。至此,我们明白了《想尔注》重在“想尔训”,这些训诫在文中还被落实为“想尔戒”,是道教创立和发展初期对信众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之为宗教,不仅有一种精神性的信仰,这种信仰还必须取得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即落实此种信仰所需的组织、制度、教规、戒律等等,也只有在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的情况下才需要“道诫”。饶宗颐先生曾言:“道教有诫,以阐教理,又立戒条,以为奉守,乃能成为宗教。”20《想尔注》的最大特点便是对道诫的高度关注,特别突出“诫”的作用,守道诫与生合,失道诫去生远。

 

二、改动经文字词与曲解经文文意

 

饶宗颐先生对《想尔注》有过这样的评论,他说:

《想尔注》与河上《注》同主炼养之说。然河上仍兼顾老子哲理,及其文义上之融贯。《想尔》则自立道诫,自表道真,于老子哲理几至放弃不谈,即文理训诂,亦多曲解。21

注语颇浅鄙,复多异解,辄与老子本旨乖违。22

确实如饶先生所说,《想尔注》作为对《老子》的“注”,充满“曲解”、“异解”、篡改,“与老子本旨乖违”。所谓“注”,其实是对原作的系统改造,使其为我所用。《想尔注》所使用的《老子》原文经过了早期道教人士的删增改,如“兮”“者”“之”“也”“焉”等助词全被删除;如在原文“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敢”字后面增加“不”字,而删去“为无为”三字,而使意思相反23;如将《老子》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之“私”改成“尸”,等等。

下面分析《想尔注》注解《老子》的几处关键性曲解和篡改。

(一)生,道之别体——将“生”与“道”等同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处于核心的位置。对“道”的注解无疑是注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想尔注》深知“道”的重要性,所以注者就把他最关注的问题“生”提高到与“道”齐平的地位。这就完全突破了原文,引入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这是对道家思想的新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通过对原文的篡改而实现的。

为了强化“生”这个概念,经文直接被篡改。《老子》第二十五章讲“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之“王居其一焉”,《想尔注》里面是“而生处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的“人亦大”也直接是“生大”24,并指出: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25

通行本《老子》第十六章原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想尔注》所注的《老子》这段原文为“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生,生能天,天能道,道能久”,将原来的“王”也改为“生”,说“公能生”,并将此句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继之的原文“生能天”被《想尔注》解释为“能致长生,则副天也”26。

为了配合注者所关注的“生”,《想尔注》在解《老子》第七章中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时,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而自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27《想尔注》作者将《老子》“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28的“身先”解为“求长生”,“得仙寿”,比世俗之人先获得此福分,所以叫“身先”。这是明显的刻意曲解。《老子》第七章讲“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想尔注》所注原文为“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29,并注解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为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30注文把《老子》原文与“生”强行关联的地方比比皆是,如解《老子》第十五章“夫唯不盈,能蔽复成”为“尸死为弊,尸生为成”31,解《老子》第二十一章中的“其中有信”句为“古仙士宝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32。

《想尔注》将《老子》中的诸多术语强解为“生”,是在利用人们好生恶死的心理。因为在作者看来,“生”是人最大的愿望,“死”则是人最大的忌惮,于是“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33。《想尔注》以生为人生第一要事,甚至将“生”提到“道”的高度来认识,把“生”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并提出“生,道之别体也”的命题,其地位与“道”同等重要,两者可以互换。这是注家刻意把“生”的地位突显出来,以说明道教的长生成仙之道,为道教的重生、贵生提出了明确的纲领。

(二)“吾,道也。我者,吾同”——将“道”人格化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等表述,昭示了“道”的超验性、本原性和生成性。它创造了万物,是万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对于这个一切原因的原因而自己却没有原因的“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第十四章),难以认知和把握,但在《想尔注》中,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却被拟人化了。《想尔注》把《老子》中出现的所有“吾”都解释为“道”。如在注解“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时说:“吾,道也。我者,吾同。”34注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是“吾,道也”,类似提法俯拾即是。如: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35

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36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37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38

“吾”变成了“道”,“道”就不再是《老子》那里“渊兮”“湛兮”“寂兮寥兮”“惚兮恍兮”的形而上的存在,而是有喜好,有判断,有选择,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化存在。《想尔注》说“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39,“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40,在这里,“道”像人一样能喜能恶,能取能舍。

人格化的“道”就要与世人交流,并基本上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间直接发话,指导世人的生活。如《老子》第十一章:“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想尔注》说:“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使黄帝为之。”41

车、器、室等什伯之器,《想尔注》说:“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这些器物不是人力所能为,没有“道”派遣奚仲、黄帝等神人来制作,人间就不会出现这些东西。人格化的“道”成为在事物背后使得所有事件发生的推动者。

(三)“我,仙士也”——将“道”仙化

《想尔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世俗生活引领到了仙界,让人们去追求“长生”“成仙”。《想尔注》中大量提到这种心愿。如:

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42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重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43

《老子》原文没有“仙”这个概念,但《想尔注》却大量提到“仙”。《说文解字·人部》解释“仙”为“人在山上”。《老子》中的“我”,《想尔注》基本上都注解为“仙士”,十几次提到“仙士”。如《老子》第二十章的“我魄未兆”,《想尔注》解为“我,仙士也”44。《老子》第二十章的“我欲异于人,而贵食母”,《想尔注》解释说:“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食母者,身也,于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谷,谷绝便死。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气归胃,即肠重囊也。”45除“仙士”外,《想尔注》还十几次提到“仙寿”,如“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46。

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追求超验的世界是宗教的核心问题。《想尔注》通过将“道”仙化,创造了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境界,一个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在仙界,人超越了其自然限制而能飞升,超越了其生命的有限而能不死。

(四)“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将“道”神格化

《想尔注》不仅将《老子》文中的诸多术语人格化、仙化,还将其神格化,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命题就是“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47。

“一”被创造性地作为哲学术语使用始于老子。当他用“夷”“希”“微”三者来说明“道”不能被感官捕捉时,他就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第十四章)“一”如此重要,几乎可看作“道”的别名,所以后人在理解“道”与“一”的关系时,很容易就把“道”与“一”联系在一起,如《韩非子·扬权》提出“道无双,故曰一”48,《吕氏春秋·大乐》也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49。

当《想尔注》理解“一”时,作出了与哲学性的思辨迥然有别的、石破天惊般的突破。《老子》第十章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想尔注》注解说: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50

这里,《想尔注》明确指出“一”就是“道”,继而说“一”散开即气,聚集起来就是“太上老君”。这是第一次将老子擢升为“太上老君”,成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当老子成为太上老君,可以直接发布道教戒条之时,当太上老君可以与张道陵盟约而授权其执掌五斗米道之时,“道”就不再是“玄之又玄”“惚兮恍兮”的哲学性概念,不再是只能通过“玄思”才能在思想中把握的抽象的东西,而是五斗米道的至上神,一个宗教的大神,一个创教的教主。张道陵只是其在人间的执行者,他向张道陵显了神迹,授他“正一盟威之道”,命他为天师,创立道教。

从《想尔注》对“道”“一”“无”“吾”“我”的阐释中能清晰明白地看出“注”与原文的差异。“生,道之别体也”,“吾,道也”,“我,仙士也”,“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等等说法向我们显示的不是《想尔注》作者关于如何理解“道”这个概念的看法和观念,而是直接在召唤着世人对“想尔之道”的信仰和皈依,所以“《想尔》其实是在用老,而不是在解老”51。余平说:“不领悟这一点,既从根本上‘曲解’了《想尔注》的‘曲解’和‘篡改’本身,也从根本上错失了想尔道诫的意义域本身。”52

 

三、结语

 

《老子》文中的有些表述确实蕴涵对“道”的信仰意涵,这是《想尔注》能将道家诠释成道教的基础。典型的如老子说“道”是“玄之又玄”53,老子用表示幽远、深藏、隐秘、神秘、黑暗的“玄”字描述“道”。“玄”所包含的这些意义都指向某种神妙莫测、高深玄远的存在。这表明“道”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又如,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54(《老子》第六十二章)“奥”字如“玄”字一样也深含宗教意义。说“道”是“万物之奥”,即是说“道”在尊处,居祭祀之所,能荫庇万物,具有超验性和神圣性,是万物祈求、信仰的对象。老子还具体描述了敬畏这个对象的状态。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老子》第十五章)在这个存在面前,人们是如此谦卑顶礼、虔诚悚惕、充满敬畏。老子接着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老子》第六十二章)人们之所以把“道”当作尊贵的对象,是因为我们向它祈求便能遂愿,甚至罪得赦免。

即便如此,在老子那里,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想尔注》中的“道”却要与我们交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体的道德命令规范着世俗的生活,这就比老子那形而上的“道”与人更近了。《想尔注》引导世人对这位人格化的“道”要有信仰,要有感恩,要有敬畏。“敬道”“信道”“尊道”这些强调信仰的表达在《想尔注》中俯拾即是。由于“道”不可言说,不可用经验性的方法获得对“道”的知识,它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最后回归于它,“玄之又玄”,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使得对“道”的阐释向神学方面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原著没有这个维度,《想尔注》别出心裁的注释就缺少文本的基础,也难以成为“托遘”的对象,但《想尔注》无疑极大地突破了其文本限定,对引而未发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发挥和大胆的创造,把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

《想尔注》虽然采取了注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解经。《想尔注》对于老子之“道”进行了创造性的神学阐释,把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成为早期五斗米道的至上神。这位神直接向人显圣,授命张道陵为天师。他颁布道德律令,告诫人们持守道诫,达到长生成仙的宗教目标。《想尔注》依托《老子》而新创的“训”和“诫”,为五斗米道提供了所需的教义、教规、组织和戒律等等,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想尔注》的神学思想非常丰富,后世道教神学的诸多内容都可在《想尔注》中找到端倪。它系统地改造《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阐释《老子》。正因为有了《想尔注》对《老子》的宗教性、神学化诠释,五斗米道有了自己的神学,使其与这之前盛行的方仙道、谶纬神学、黄老道、鬼神信仰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开创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壮大,形成长达30年的地方政教合一体制,成为“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55的宗教,并延绵近2000年而至今日不绝。《想尔注》通过对《老子》的宗教性阐释,极大地提高了信仰的品质,使中华民族的信仰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1.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2.《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0页。

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9页。

5.《传授经戒仪注诀》在《太玄部》卷第五和第六就直接称《想尔注》为“老君《道经》上《想尔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9页。

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

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5页。

1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1页。

1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页。

1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

1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1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1页。

15.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4页。

1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1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6页。

1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82页。

1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页。

20.饶宗颐先生对此有一个解释,他说:“扬善非恶,为《太平经》主要观念,《想尔》用其说,亦沾沾于此,今观其删去此三字以成其曲解,知其所注重者,则为求合于《太平经》义,而不甚顾《老子》原有之哲理也。”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8页。

21.王弼本《老子》此处的“人”为“王”,刘昭瑞认为:“《想尔注》改‘王’为‘生’,是为了与贯穿于全部注文中的追求长生不死思想相吻合。”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2页。 

2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2-33页。 

2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0-21页。 

2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0页。 

2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9页。

2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7页。 

3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3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6页。 

3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页。 

3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0页。 

3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8页。 

35.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7页。 

3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页。 

3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1页。 

3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3-14页。 

3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 

4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 

4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4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6-27页。 

4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6页。 

44.对老子的神化并不始于东汉末年的《想尔注》,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已经将老子作为神仙而给他立传。 

45.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页。 

46.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4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48.陈丽桂:《〈老子想尔注〉解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9.余平:《汉晋神仙信仰的现象学诠释——对几部早期重要道经的纵深解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3页。 

50.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老聃撰,王逸注:《道德真经注》上篇,《古逸丛书》景唐写本,第2页a)《说文解字·冥部》说“冥,幽也”;“玄,幽远也”,《广雅》说“冥冥,暗也”(参见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二○,清同治刻本,第31b、32a页)。 

51.王弼注:“奥,犹暖也,可得庇阴之辞。”(老聃撰,王逸注:《道德真经注》下篇,第28页a)即是说“道”能够庇护万物。“奥”在《说文解字·宀部》中解释为:“宛也。室之西南隅。”段玉裁对此注解说:“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处也。”(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七篇下,清刻《皇清经解》本,第5页b)《礼记·曲礼》曾提到“为人子者,居不主奧。”《仪礼·士丧礼》也说到祭祀“设于奥。” 

52.《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6页。 

53.饶宗颐先生用微缩胶卷和大英博物馆所藏S.6825号的《老子想尔注》残卷进行比对,录出全文,并作笺注,于1956年出版《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这才让世人目睹《想尔注》的真容。 

54.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中华道藏》第11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14页。

55.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页。

 

文章来源:《文史哲》2020年第5期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中国网 中国儒学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哲学系 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京ICP备20004808号
  • 微信

    《哲学中国》

    《哲学研究》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首页

本所概况

  • 哲学所介绍
  • 组织机构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历史资料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人才招聘

党建工作

  • 历史沿革
  • 组织机构
  • 全面从严治党专栏
  • 政策方针
  • 党建专栏
  • 离退休工作
  • 工会、青年工作

研究学人

  • 荣誉学部委员
  • 学部委员
  • 本所同仁
  • 历史名家

科研工作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论著评介
  • 学术争鸣
  •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 哲学动态
  • 世界哲学
  • 中国哲学年鉴
  • 中国哲学史

人才培养

  • 博士后
  • 访问学者
  • 青年哲学论坛
  • 中英美暑期学院

图书档案

  • 图书馆简介
  • 哲学学科服务
  • 特色馆藏

哲学系

  • 哲学系简介
  • 哲学系动态
  • 招生信息
  • 表格下载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点击搜索
中国哲学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中国哲学
  • · 西方哲学
  • · 东方哲学
  • · 伦理学
  • · 逻辑学
  • · 科学技术哲学
  • · 美学
  • · 文化哲学

【陈霞】从道家到道教——论《老子想尔注》的阐释方法

发布日期: 2020-09-28

摘要:《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道教;《道德经》;《老子想尔注》;老子

 

 

《老子想尔注》(以下简称《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早期道教信徒的必读经书。关于本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辩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后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想尔注》经文早已散失,《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道藏》中也没收进去。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存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据考证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1905年失窃,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1。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仅存第三至三十六章。《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际是注者按照其主观意愿而对原文进行的刻意阐释和发挥,使道家的哲学著作《老子》被改造成了道教的宗教经典《老子想尔注》,让道家走向了道教。

 

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化哲理之书为布道之书

 

汉代是《老子》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子》称“经”就始于汉代。道家哲学的发展、道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阐释《老子》而展开的。对《老子》的任何一种阐释都离不开阐释者的历史境遇。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2魏源曾感慨:“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3没有定准,就造成原文与阐释之间的差异、变异、歧义。有些变异在历史演变中被认可,被发挥,并演变为新的领域。前人发其端绪,后人竟其引申,中国传统的文本注释本就有“推阐”“阐扬”“阐发”之意。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经提出:“本文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4

汉代的《想尔注》可谓极具创造性。《想尔注》虽然称为“注”,但它并不是要逐字逐句注解《老子》原文以获得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解,而是依托《老子》而创立新说。

(一)《想尔注》重点在于“想尔训”

道教经典《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了道士应当诵习的十卷经,其中第五、第六即是《老子想尔注》。《传授经戒仪注诀》这样解释了《想尔注》的缘起:

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三品要戒,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5

这段文字清楚地解释了《想尔注》的初衷,它不是为了解释《老子》原文而做的学术性注解,而是“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而依托的对象。这里也解释了《想尔注》系统改造《老子》的缘由,那就是“托遘想尔,以训初回”,最终实现“济众大航”的宗教目标。饶宗颐先生评论《想尔注》“辞说切近”,“注语浅鄙”。因为此注所要面对的对象是蜀中那些不能理解得道之人深意的教民。要教化这些普通教民,只能用浅显易懂的注解,帮助他们理解新生的五斗米道,有时甚至直接用神话和传说来解释经文,如解“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注文就提到“范蠡乘舟去”6,解“果而不得已”则说:“风后佐黄帝伐蚩尤,吕望佐武王伐纣,皆不得已而为之耳。”7《想尔注》注解《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依托享有盛名的《老子》来传播道教的教义,原本就没有打算对原文忠实的作“注”。所以说,《想尔注》之“注”其实质是“训”8。

(二)“一,道也。设诫”——突出道诫

现在清楚了,想尔“注”实则是“训”。《说文解字·言部》对“训”的解释是“说教也”,“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想尔注》作为“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说教”之训,与五斗米道信徒的修行以及众祭酒不断宣讲的教义关系紧密,是对信众具有约束力的戒律。

在《想尔注》里,“道”被神化,具有意志。作为具有意志的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向世人训话,发布道德诫命,教化信众,所以“道诫”在《想尔注》中地位就显得异常突出。《想尔注》注解《老子》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就提出“一,道也。设诫”9。注解《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也提到“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10。现存的《想尔注》频繁地提到“诫”“道诫”,如说:“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11《老子》第三十五章“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想尔注》注解说:“道乐质朴,辞无馀,视道言,听道诫,或不足见闻耳而难行。能行能用,庆福不可既尽也。”12《老子》第二十四章的“其在道”,《想尔注》是这样注释的:“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13帝王是求仙最积极的阶层,谁都希望像黄帝那样“且战且学仙”。为此,《想尔注》指出帝王即使位高权重也必须持守“道诫”:“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也。”14“王者虽尊,犹常畏道,奉诫行之。”15帝王也需守诫才能使天下归附、达致太平、长寿成仙。

秦汉方仙道盛行,除了像秦皇汉武那样被动地向外寻求神仙赐给仙药外,也有自己主动修炼以期颐不死而仙的。但《想尔注》明确告诉世人如果不能守诫,仅仅通过各种道术的修炼,仙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为了突出守诫在追求成仙中的作用,《想尔注》斥责了其他修炼手段,说:

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16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17

专炁为柔。……又培胎练形……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18

瞑目存思、还精补脑、房中、内练、守一、行气等都被《想尔注》当作“伪伎”。《想尔注》严厉批判了那种脱离伦理道德、轻视道诫但求方术以养命延生的做法。《想尔注》认为真正的“守一”就是“守道诫”,而不是守身中五脏即是“守一”,也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中以为的“专守精气”就是“守一”。长生、延寿、成仙最重要的就是守诫。“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19只有能够持守“道诫”,才能长生不死。

“道”向人间颁布了戒律,用世人喜生厌死作为赏罚,与人立约。老君授给张陵的“正一盟威之道”的“盟”就是“盟誓”,人与神为盟,因盟而威。至此,我们明白了《想尔注》重在“想尔训”,这些训诫在文中还被落实为“想尔戒”,是道教创立和发展初期对信众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之为宗教,不仅有一种精神性的信仰,这种信仰还必须取得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即落实此种信仰所需的组织、制度、教规、戒律等等,也只有在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的情况下才需要“道诫”。饶宗颐先生曾言:“道教有诫,以阐教理,又立戒条,以为奉守,乃能成为宗教。”20《想尔注》的最大特点便是对道诫的高度关注,特别突出“诫”的作用,守道诫与生合,失道诫去生远。

 

二、改动经文字词与曲解经文文意

 

饶宗颐先生对《想尔注》有过这样的评论,他说:

《想尔注》与河上《注》同主炼养之说。然河上仍兼顾老子哲理,及其文义上之融贯。《想尔》则自立道诫,自表道真,于老子哲理几至放弃不谈,即文理训诂,亦多曲解。21

注语颇浅鄙,复多异解,辄与老子本旨乖违。22

确实如饶先生所说,《想尔注》作为对《老子》的“注”,充满“曲解”、“异解”、篡改,“与老子本旨乖违”。所谓“注”,其实是对原作的系统改造,使其为我所用。《想尔注》所使用的《老子》原文经过了早期道教人士的删增改,如“兮”“者”“之”“也”“焉”等助词全被删除;如在原文“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敢”字后面增加“不”字,而删去“为无为”三字,而使意思相反23;如将《老子》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之“私”改成“尸”,等等。

下面分析《想尔注》注解《老子》的几处关键性曲解和篡改。

(一)生,道之别体——将“生”与“道”等同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处于核心的位置。对“道”的注解无疑是注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想尔注》深知“道”的重要性,所以注者就把他最关注的问题“生”提高到与“道”齐平的地位。这就完全突破了原文,引入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这是对道家思想的新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通过对原文的篡改而实现的。

为了强化“生”这个概念,经文直接被篡改。《老子》第二十五章讲“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之“王居其一焉”,《想尔注》里面是“而生处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的“人亦大”也直接是“生大”24,并指出: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25

通行本《老子》第十六章原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想尔注》所注的《老子》这段原文为“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生,生能天,天能道,道能久”,将原来的“王”也改为“生”,说“公能生”,并将此句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继之的原文“生能天”被《想尔注》解释为“能致长生,则副天也”26。

为了配合注者所关注的“生”,《想尔注》在解《老子》第七章中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时,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而自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27《想尔注》作者将《老子》“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28的“身先”解为“求长生”,“得仙寿”,比世俗之人先获得此福分,所以叫“身先”。这是明显的刻意曲解。《老子》第七章讲“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想尔注》所注原文为“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29,并注解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为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30注文把《老子》原文与“生”强行关联的地方比比皆是,如解《老子》第十五章“夫唯不盈,能蔽复成”为“尸死为弊,尸生为成”31,解《老子》第二十一章中的“其中有信”句为“古仙士宝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32。

《想尔注》将《老子》中的诸多术语强解为“生”,是在利用人们好生恶死的心理。因为在作者看来,“生”是人最大的愿望,“死”则是人最大的忌惮,于是“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33。《想尔注》以生为人生第一要事,甚至将“生”提到“道”的高度来认识,把“生”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并提出“生,道之别体也”的命题,其地位与“道”同等重要,两者可以互换。这是注家刻意把“生”的地位突显出来,以说明道教的长生成仙之道,为道教的重生、贵生提出了明确的纲领。

(二)“吾,道也。我者,吾同”——将“道”人格化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等表述,昭示了“道”的超验性、本原性和生成性。它创造了万物,是万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对于这个一切原因的原因而自己却没有原因的“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第十四章),难以认知和把握,但在《想尔注》中,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却被拟人化了。《想尔注》把《老子》中出现的所有“吾”都解释为“道”。如在注解“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时说:“吾,道也。我者,吾同。”34注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是“吾,道也”,类似提法俯拾即是。如: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35

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36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37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38

“吾”变成了“道”,“道”就不再是《老子》那里“渊兮”“湛兮”“寂兮寥兮”“惚兮恍兮”的形而上的存在,而是有喜好,有判断,有选择,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化存在。《想尔注》说“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39,“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40,在这里,“道”像人一样能喜能恶,能取能舍。

人格化的“道”就要与世人交流,并基本上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间直接发话,指导世人的生活。如《老子》第十一章:“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想尔注》说:“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使黄帝为之。”41

车、器、室等什伯之器,《想尔注》说:“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这些器物不是人力所能为,没有“道”派遣奚仲、黄帝等神人来制作,人间就不会出现这些东西。人格化的“道”成为在事物背后使得所有事件发生的推动者。

(三)“我,仙士也”——将“道”仙化

《想尔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世俗生活引领到了仙界,让人们去追求“长生”“成仙”。《想尔注》中大量提到这种心愿。如:

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42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重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43

《老子》原文没有“仙”这个概念,但《想尔注》却大量提到“仙”。《说文解字·人部》解释“仙”为“人在山上”。《老子》中的“我”,《想尔注》基本上都注解为“仙士”,十几次提到“仙士”。如《老子》第二十章的“我魄未兆”,《想尔注》解为“我,仙士也”44。《老子》第二十章的“我欲异于人,而贵食母”,《想尔注》解释说:“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食母者,身也,于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谷,谷绝便死。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气归胃,即肠重囊也。”45除“仙士”外,《想尔注》还十几次提到“仙寿”,如“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46。

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追求超验的世界是宗教的核心问题。《想尔注》通过将“道”仙化,创造了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境界,一个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在仙界,人超越了其自然限制而能飞升,超越了其生命的有限而能不死。

(四)“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将“道”神格化

《想尔注》不仅将《老子》文中的诸多术语人格化、仙化,还将其神格化,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命题就是“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47。

“一”被创造性地作为哲学术语使用始于老子。当他用“夷”“希”“微”三者来说明“道”不能被感官捕捉时,他就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第十四章)“一”如此重要,几乎可看作“道”的别名,所以后人在理解“道”与“一”的关系时,很容易就把“道”与“一”联系在一起,如《韩非子·扬权》提出“道无双,故曰一”48,《吕氏春秋·大乐》也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49。

当《想尔注》理解“一”时,作出了与哲学性的思辨迥然有别的、石破天惊般的突破。《老子》第十章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想尔注》注解说: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50

这里,《想尔注》明确指出“一”就是“道”,继而说“一”散开即气,聚集起来就是“太上老君”。这是第一次将老子擢升为“太上老君”,成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当老子成为太上老君,可以直接发布道教戒条之时,当太上老君可以与张道陵盟约而授权其执掌五斗米道之时,“道”就不再是“玄之又玄”“惚兮恍兮”的哲学性概念,不再是只能通过“玄思”才能在思想中把握的抽象的东西,而是五斗米道的至上神,一个宗教的大神,一个创教的教主。张道陵只是其在人间的执行者,他向张道陵显了神迹,授他“正一盟威之道”,命他为天师,创立道教。

从《想尔注》对“道”“一”“无”“吾”“我”的阐释中能清晰明白地看出“注”与原文的差异。“生,道之别体也”,“吾,道也”,“我,仙士也”,“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等等说法向我们显示的不是《想尔注》作者关于如何理解“道”这个概念的看法和观念,而是直接在召唤着世人对“想尔之道”的信仰和皈依,所以“《想尔》其实是在用老,而不是在解老”51。余平说:“不领悟这一点,既从根本上‘曲解’了《想尔注》的‘曲解’和‘篡改’本身,也从根本上错失了想尔道诫的意义域本身。”52

 

三、结语

 

《老子》文中的有些表述确实蕴涵对“道”的信仰意涵,这是《想尔注》能将道家诠释成道教的基础。典型的如老子说“道”是“玄之又玄”53,老子用表示幽远、深藏、隐秘、神秘、黑暗的“玄”字描述“道”。“玄”所包含的这些意义都指向某种神妙莫测、高深玄远的存在。这表明“道”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又如,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54(《老子》第六十二章)“奥”字如“玄”字一样也深含宗教意义。说“道”是“万物之奥”,即是说“道”在尊处,居祭祀之所,能荫庇万物,具有超验性和神圣性,是万物祈求、信仰的对象。老子还具体描述了敬畏这个对象的状态。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老子》第十五章)在这个存在面前,人们是如此谦卑顶礼、虔诚悚惕、充满敬畏。老子接着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老子》第六十二章)人们之所以把“道”当作尊贵的对象,是因为我们向它祈求便能遂愿,甚至罪得赦免。

即便如此,在老子那里,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想尔注》中的“道”却要与我们交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体的道德命令规范着世俗的生活,这就比老子那形而上的“道”与人更近了。《想尔注》引导世人对这位人格化的“道”要有信仰,要有感恩,要有敬畏。“敬道”“信道”“尊道”这些强调信仰的表达在《想尔注》中俯拾即是。由于“道”不可言说,不可用经验性的方法获得对“道”的知识,它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最后回归于它,“玄之又玄”,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使得对“道”的阐释向神学方面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原著没有这个维度,《想尔注》别出心裁的注释就缺少文本的基础,也难以成为“托遘”的对象,但《想尔注》无疑极大地突破了其文本限定,对引而未发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发挥和大胆的创造,把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

《想尔注》虽然采取了注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解经。《想尔注》对于老子之“道”进行了创造性的神学阐释,把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成为早期五斗米道的至上神。这位神直接向人显圣,授命张道陵为天师。他颁布道德律令,告诫人们持守道诫,达到长生成仙的宗教目标。《想尔注》依托《老子》而新创的“训”和“诫”,为五斗米道提供了所需的教义、教规、组织和戒律等等,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想尔注》的神学思想非常丰富,后世道教神学的诸多内容都可在《想尔注》中找到端倪。它系统地改造《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阐释《老子》。正因为有了《想尔注》对《老子》的宗教性、神学化诠释,五斗米道有了自己的神学,使其与这之前盛行的方仙道、谶纬神学、黄老道、鬼神信仰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开创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壮大,形成长达30年的地方政教合一体制,成为“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55的宗教,并延绵近2000年而至今日不绝。《想尔注》通过对《老子》的宗教性阐释,极大地提高了信仰的品质,使中华民族的信仰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1.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2.《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0页。

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9页。

5.《传授经戒仪注诀》在《太玄部》卷第五和第六就直接称《想尔注》为“老君《道经》上《想尔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9页。

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

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5页。

1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1页。

1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页。

1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

1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1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1页。

15.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4页。

1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1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6页。

1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82页。

1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页。

20.饶宗颐先生对此有一个解释,他说:“扬善非恶,为《太平经》主要观念,《想尔》用其说,亦沾沾于此,今观其删去此三字以成其曲解,知其所注重者,则为求合于《太平经》义,而不甚顾《老子》原有之哲理也。”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8页。

21.王弼本《老子》此处的“人”为“王”,刘昭瑞认为:“《想尔注》改‘王’为‘生’,是为了与贯穿于全部注文中的追求长生不死思想相吻合。”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2页。 

2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2-33页。 

2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0-21页。 

2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0页。 

2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页 

2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9页。

2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7页。 

3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3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6页。 

3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页。 

3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0页。 

3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8页。 

35.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7页。 

3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页。 

3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1页。 

38.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3-14页。 

39.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 

4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 

4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 

4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6-27页。 

4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6页。 

44.对老子的神化并不始于东汉末年的《想尔注》,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已经将老子作为神仙而给他立传。 

45.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页。 

46.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4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

48.陈丽桂:《〈老子想尔注〉解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9.余平:《汉晋神仙信仰的现象学诠释——对几部早期重要道经的纵深解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3页。 

50.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老聃撰,王逸注:《道德真经注》上篇,《古逸丛书》景唐写本,第2页a)《说文解字·冥部》说“冥,幽也”;“玄,幽远也”,《广雅》说“冥冥,暗也”(参见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二○,清同治刻本,第31b、32a页)。 

51.王弼注:“奥,犹暖也,可得庇阴之辞。”(老聃撰,王逸注:《道德真经注》下篇,第28页a)即是说“道”能够庇护万物。“奥”在《说文解字·宀部》中解释为:“宛也。室之西南隅。”段玉裁对此注解说:“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处也。”(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七篇下,清刻《皇清经解》本,第5页b)《礼记·曲礼》曾提到“为人子者,居不主奧。”《仪礼·士丧礼》也说到祭祀“设于奥。” 

52.《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6页。 

53.饶宗颐先生用微缩胶卷和大英博物馆所藏S.6825号的《老子想尔注》残卷进行比对,录出全文,并作笺注,于1956年出版《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这才让世人目睹《想尔注》的真容。 

54.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中华道藏》第11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14页。

55.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页。

 

文章来源:《文史哲》2020年第5期

Top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