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提要:苏联解体以后,文化学在俄罗斯面临着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成为万物通论的趋势。本文通过追溯俄罗斯文化学的历史理论基础,剖析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究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把文化学转变为超级科学的方案是行不通的,目前在俄罗斯文化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模糊以及理论方法论不完善的问题,俄罗斯文化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符合学理发展的路径,更须回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文化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同步,俄国社会各界纷纷将目光开始投射到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上,试图以此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苏联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俄国社会把文化学视为超级科学的方案是否可行呢?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存在哪些问题?未来俄罗斯文化学走向何方?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一、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的文化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19世纪下半叶,俄国思想家Н.Я.丹尼列夫斯基就提出了文化或文明类型的理论。什么是文化现象,文化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文化类型,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能在文化的所有不同表现形式中找到共同点等,这些问题为当代俄罗斯文化学的学术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俄罗斯与欧洲》(1869年)中,丹氏提出世界历史具有封闭特征,文化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各地区文明是内部机制相似的局部文明史。丹氏也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文化学的先驱之一。此外,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伊里因、索洛维约夫、费多托夫、弗兰克也相继在多文明的界限内研究俄罗斯文明。
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依靠世界历史的力量,进入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才能解决自身的内部问题。20世纪初,斯拉夫派、西方派和革命民主党人之间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深刻影响着俄罗斯学术发展的进程。俄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释和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世界观思想体系。在战后的几十年中,苏联社会定期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学术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亚美尼亚社会学家Э.C.马尔卡良与怀特展开论战,以批判资产阶级概念为由,实际上将“文化学”一词引入苏联学界。Ю.А.日丹诺夫、В.Е.达维多维奇、C.Н.阿尔塔诺夫斯基、M.C.卡甘、C.А.阿鲁季诺夫、Э.А.奥尔洛夫致力于回答文化的系统研究问题,使学界开始熟悉怀特提出的文化学概念,同时完成了将新科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划界的任务。
尽管俄罗斯学术与西方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非模仿。在追溯俄罗斯文化学主要派系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В.M.布斯拉耶夫对文化谱系的神话考据、Д.Л.皮平从文化历史学角度对文化的历史学分析、M.M.巴杰布那伊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功能分析等,都展现了俄罗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关注,以及对把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独特情结。图加里诺夫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观,马尔卡良、索科洛夫、范伯格将文化界定为一种社会方式,洛特曼、乌斯宾斯基将文化视为系统符号和象征,以及萨加托夫斯基把文化理解为对生活方式的规划等等。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研究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欧美文化学。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治崩溃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是令人最难以察觉的。俄罗斯究竟走向何方?俄罗斯到底是属于欧洲,还是亚洲?自由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某种相对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这批知识分子主要根据俄国史、语言学和艺术史的传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进行语义重构,逐步形成了俄罗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分支。这种趋势随90年代初期博物文化研究所转变为俄罗斯文化研究所而达到顶峰。研究所负责人Э.А.奥尔洛夫确定了研究所整体工作的方向,即在掌握西方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俄罗斯文化展开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高校课程大纲中被剔除,人们开始注意到文化研究是一门可以取而代之作为学科存在的知识体系,它有望成为包罗万象的“万物通论”。将文化学确定为超级科学的显著因素之一是教育。学校只有传播文化规范、价值、传统,才能成为文化创造之地。学生越早开始掌握高级文化,才越能免受文化替代品的影响。包括В.Б.布耶夫在内的许多教育家认为当代人文教育的不足在于教育中缺乏语言、实践文化,人只有进入文化世界,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领会文化的本质。正如莱辛和歌德所理解的,每个人到达完善的道路都须经过世界文化的各个时代。1提高社会的文化潜力和人文程度,才能实现人文传统的复兴。文化学作为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克服技术统治论和狭隘职业性的思考,促进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为此,俄罗斯学界试图将各文化研究部门联合起来,旨在把文化学转变为一种超级科学。当代俄罗斯文化学教育经历了从作为通识课程到文化学专业的出现,后转将文化学降为可选课程。出现转变的原因主要涉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创新过程,寻找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扩大教学科目;以及为了促进这一创新进程而做出的行政决定。1996年,文化学被纳入教科部高等学位认证委员会的专业名录中。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俄罗斯在长期停滞后正在寻找更新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新思路。“文化学作为超级科学”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坚定的拥护者,同时还有一批反对者。后者对把文化学作为无所不包的知识领域这一方案表示反对,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000年。当时尽管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抗议,教科部还是决定撤销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后以“文化理论和历史”“博物馆学和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两个专业的形式得以保存。2因此,“超级科学”没有产生,文化学不得不将认知的对象和主题界定在文化现象中。
二、俄罗斯文化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文化学的学术化发生在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与文化学作为学科在学校确立同时发生。目前在俄罗斯关于文化学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模糊,即对文化学的研究领域认识不清晰;其次是重建文化学的理论及方法论工具不完善。我们正在重建什么学科?怎样研究这门学科?这两点以及其他文化学概念和社会文化现实阐释的基础原则,无论是已停滞还是发展中的,都可被认为是文化学学术化的基础。
我们正在重建什么学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文化学理解为起源于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类型学的综合知识领域。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一系列分析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和世界艺术文化现实问题的著作被称之为文化学。这首先表明,文化学尝试在其他知识领域寻找研究对象;其次,文化学仍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具备新兴学科的缺陷。因此,个别学者站在还原论的立场上,试图用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世界艺术文化和人类学等学科取代文化学,从而削弱文化学对人类、区域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学属于元科学,是有关文化的人文社会知识总和,是对人类过去和所处现实的综合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前缀“meta”(“科学之后的东西”)的含义就变得有意义了。即在科学知识分化和专业化之后,需要文化学作为一个新的综合,从整体上抓住现实,然后解释科学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称为“取代曾经单一理论解释的主张”3。梅茹耶夫、奥尔洛夫等人就持这种观点。
任何科学中的孤立主义都是危险的。个别学者认为,文化理论和文化史是独立的学科。文化学只是一种文化理论,而文化史则作为一门具有理论知识的具体历史科学而存在。如果文化史主要研究过去,那么文化学就是了解当前的现代文化生活、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以及发展的前景。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文化学的狭义解释。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学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完整学科而存在,研究文化的整体发展特征、机制和趋势。这一派对文化学学科对象的界定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圣彼得堡人文大学校长А.C.扎佩索茨基指出,文化学是一门相对完整且结构复杂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范围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形成的,这里构建的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对文化的认识。”4
文化学家试图重塑时代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主导时代的人,了解其想法、经历和偏好。一些文化学者在独立的研究领域中确定自己的特定主题和目标、任务,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还有部分学者试图通过与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来探讨文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目标和任务,制定了研究文化的共同方法;在研究区域和民族文化问题时,通常围绕着孤立主义和融合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等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俄罗斯不同地区文化学研究方向各异。例如,莫斯科的文化学研究倾向于社会科学方向,而圣彼得堡的文化学研究则倾向于人文主义方向。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学者对文化研究的理解不同。由于学界对文化学方法论基础的解释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文化人类学、历史类型学、符号学和解释学等等;加之研究的载体不断增加,如通过城市研究、口述史研究、媒体研究逐步扩展,展示了文化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逻辑中的包容性,同时揭示了文化学的方法论问题所在。
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欧洲文化研究与俄罗斯文化研究之间的深刻差异,而存在的差异性则来自文化学理论材料的呈现深度及其发展方向。欧洲和美国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实证方面,如伯明翰文化学院、芝加哥文化社会学学院。由此产生的是对材料精度的要求,深刻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基本思想的定量和定性的表达。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中引入了一种包含描述文化语义的分类工具,用西方的文化学术语重写历史,这不仅意味着术语表达如此,同时也切断了俄罗斯学界回归自己科学经验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可能性。当西方分析哲学的术语和研究方法被用于文化研究时,加剧了文化学方法论和概念的多元化发展倾向。更重要的是,人们忽视了民族科学传统不仅有其独特的特点,而且同西方科学更有不一致的利益追求。在解决一个特定的研究问题时,各国学界从不同的方法论角度来看待文化,文化学家面临着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认知理论学家В.А.列克托尔斯基称之为“认识论困境”的选择。5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使文化学研究符合具体的国内现实条件。当代俄罗斯文化学的有效性与其说取决于学者的学术追求或学生的培养成果,不如说取决于国家如何看待文化学对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性,以及有多少大学毕业生选择文化学作为他们的专业。俄罗斯教科部采用“有效性—非有效性”标准对开设文化学课程的大学进行评分,但这一标准在官员眼中并没有赢得多少信任,反过来又为那些管理国家的人提供了一个狭隘的视角来理解文化学是什么。
三、未来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文化学的发展趋向是由多元文化世界形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文化传播问题。这一问题与文化语言密切相关,因为文化语言的变化导致文化本身的改变和文化某些要素的丧失。例如,阿尔泰语使用较为罕见导致突厥民族失去文化发展空间;第二,文化间互动问题。在同一生活空间中多种文化共存与竞争,互相影响。M.M.巴赫金在认知和文化对话理论背景下,提出了文化存在于边界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被解释为是对所有文化始终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观点的肯定。6第三,文化大众化问题。当代社会已经意识到,大众传媒商业化对人的道德追求、艺术品味和审美需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现有传统的扭曲与贬值。第四,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被置于自然—文化—人类对话的层面,与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以及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重新思考密切相关。最后,技术主义问题。当前文化正在积极转移到互联网空间,技术手段取代传统文化形式,导致现有价值体系的非社会化。正如斯宾格勒所言:“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剧场,在那里,以前经历的一切都变成了现在的一场表演。”7在这些挑战的背景下,文化学确定了以下目标:首先,对人类文化遗产持尊重态度;其次,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在互动中的多样性;再次,对社会和文化差异抱以宽容的态度;最后,深入了解文化的现象和本质,并确定其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
学术体系的建构既有正面的含义,即稳定地经过时间检验的认知原则;也包括负面的界定,如过时的科学原则。其实际含义取决于认识发展的具体环境和历史阶段。学术化在于能够科学系统地看问题,在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专业科学的标准逐渐模糊,经常被伪科学的政论时评和出版物所取代,而这些却被视为科学发展的现代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研究者尤其重要。从现象学层面来看,科学的有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理论性为保持学术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哲学所前所长В.C.斯焦宾把认知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作为系统形成的首要特征。8文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历史主体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其学科体系的系统特征之一则是掌握那些在具体历史时期下的具体文化类型,以及在当下时代没有掌握甚至原则上无法掌握的对象。文化学超越当下和日常生产经验的局限性,以活动本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为前提,给人类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方法论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所在。一般意义的文化学更加抽象化、理论化和结构化,提供了从理论到经验、从分析到解读文化现象的转变方法。文化学从特定认知角度重新解释已知的材料,并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高度阐释其变化和特征。这一目标使文化学接近于哲学,但更接近现代科学的协同学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因此,建构文化学的方法论体系具备以下条件:(1)文化学作为一个概念系统;(2)基本概念的界定;(3)方法的相互制约和确定性;(4)研究方法的共生与共存。这样的方法论提供了相对适宜的研究方案,可以将文化及其现象视为部分和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会解决文化理论和历史的热点问题。
然而,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由于政治、科学、技术和其他条件限制,包括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语言从属于传播力最强的语言。在这些领域中对话是以最易被理解、语义结构一致或几乎一致、含义最为空洞的方式进行的,因而是文化领域中最不具备文化属性的部分。这些交流领域通常由最易被普遍接受、最简单的内容组成,包括统一定型、统一评价、统一行为标准。文化的后现代性产生了相应的仿造经典形式,创造随即被模仿所替代。差异化是赋予意义的第一步,这正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俄罗斯文化学不能仅仅以科学属性为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性、哲学性、政治性和现实性。作为一般文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俄罗斯文化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科学。它包含俄罗斯文化时空发展的所有文化产物。俄罗斯文化学是关于俄罗斯和斯拉夫文化,关于俄语世界,关于俄罗斯文化发展趋势,关于俄罗斯内部结构,关于俄罗斯思想、文化发展动态以及关于俄罗斯与东西方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思想、民族性格和思想风格。而目前高校所讲授的文化学实际上并不能反映俄罗斯文化学的真实内容。M.Н.特罗菲莫娃在研究俄罗斯文化学史问题时指出,俄罗斯文化学是俄罗斯对国家文化(俄罗斯的和斯拉夫的)、东正教文化和世界文化(区域的和全球的)发展与互动的一种特殊观点,是对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系统所处地位的一种独特思考。9
不可否认,俄罗斯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对西方文化含义和范式不顾一切的仿造与乌托邦意识有关。这种复制不仅没有结果,反而具有破坏性,导致落后和丧失自身创造来源。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传统是文化本性和价值及其基本边界的标准。社会重新思考传统的文化含义和价值,不仅为其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意识到传统是衡量其身份的一种手段。因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理论对于当今的俄罗斯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俄罗斯文化学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范式以及整个国家历史有了新理解的成果。
俄罗斯学界正在尝试摆脱西方学界的影响,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化学研究特色。尽管在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尚不多见,但是,俄罗斯文化学体系建构无疑将是一个突破口。为此,俄国学者学界深入探究本国文化学研究理论及对未来文化进程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1世纪第一个10年至今,俄罗斯文化学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俄罗斯文化学协会官网建于2008年,经过多年发展,它已成为联合俄罗斯文化学家的主要信息和组织中心,网站还是每两年一届俄罗斯文化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是学者们举办研讨会、互动交流的平台。专业期刊的积极作用亦可显著促进文化学的学术化进程。俄罗斯现有三种专门研究文化学的期刊:《文化学分析》《文化学》和《国际文化研究》,还有25种期刊包含“文化学”内容。此外,综合人文学科刊物《应急储备——政治与文化之争》和《新文学评论》以较高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著称。每一期均发表文化学相关文章,有时还设置文化学问题专栏。
结语
当代俄国正处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都发生根本转变的时代。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民族认知表达的匮乏、对外来意识的依赖以及阐释文化内涵的无力,所有这些构成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潜在问题。俄罗斯是欧洲的一部分,正面临着在国际社会中被认同的问题。俄罗斯认识到西方文明在全球政治、经济、科学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加之西方积极推行国际主义,这势必打破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俄罗斯科学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然而不能仅仅依靠引入学术范式来建立自己的规范体系,因为吸收外来经验的方式通常会变成一种机械的、偶然的和缺乏创造力的模仿。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从科学客观性的文化对象出发,以合理的方法论体系为抓手,以社会文化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为旨归,正在积极构建本国特色的文化学学术体系,实现了从“什么是文化?”到“为什么是文化?”的跨越。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今。因此,消除学科偏见,确定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在具体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和角色,成为当下俄罗斯文化学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清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和探究学术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或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注释】
1Cм.Якина Л.Н.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одель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мирово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школе// Человек в мире культуры.2015.C.47.
2Cm.Астахов О.Ю.Гончарова Н.В.Институциализация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знани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гуманитаристике// Вестник Кемер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2011.C.31.
3Астахов О.Ю.Проблемы развит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и социально-научного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знания // Вестник Кемер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2013.C.25.
4Жуков А.В.Дискуссия о статусе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в книге А.C.Запесоцкого 《Культура:взгляд из России》 //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вектор.Cерия: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2016.C.37.
5Уваров M.C.Культурн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в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е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 M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журнал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культуры.2011.C.41.
6Cм.Коровашко.А.В.M.M.БАХТИН И ФОРMАЛЬНАЯ ШКОЛА:К современным дискуссиям //Наука 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в ХХ веке:(История,методология,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процесс).2001.C.25.
7Бодрийяр Ж.Общество потребления.Его мифы и структуры.M.:Культур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Республика.2003.C.76.
8Cм.Cтепин B.C.Научное познание в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м измерении // Cтепин B.C.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е знание.M.2000.C.17.
9Cм.Cмирнов А.В.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вседневности в контексте науки о культуре:проблемы метода и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 // Вестник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А.C.Пушкина.2010.C.42.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年第1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苏联解体以后,文化学在俄罗斯面临着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成为万物通论的趋势。本文通过追溯俄罗斯文化学的历史理论基础,剖析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究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把文化学转变为超级科学的方案是行不通的,目前在俄罗斯文化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模糊以及理论方法论不完善的问题,俄罗斯文化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符合学理发展的路径,更须回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文化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同步,俄国社会各界纷纷将目光开始投射到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上,试图以此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苏联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俄国社会把文化学视为超级科学的方案是否可行呢?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存在哪些问题?未来俄罗斯文化学走向何方?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一、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的文化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19世纪下半叶,俄国思想家Н.Я.丹尼列夫斯基就提出了文化或文明类型的理论。什么是文化现象,文化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文化类型,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能在文化的所有不同表现形式中找到共同点等,这些问题为当代俄罗斯文化学的学术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俄罗斯与欧洲》(1869年)中,丹氏提出世界历史具有封闭特征,文化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各地区文明是内部机制相似的局部文明史。丹氏也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文化学的先驱之一。此外,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伊里因、索洛维约夫、费多托夫、弗兰克也相继在多文明的界限内研究俄罗斯文明。
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依靠世界历史的力量,进入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才能解决自身的内部问题。20世纪初,斯拉夫派、西方派和革命民主党人之间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深刻影响着俄罗斯学术发展的进程。俄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释和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世界观思想体系。在战后的几十年中,苏联社会定期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学术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亚美尼亚社会学家Э.C.马尔卡良与怀特展开论战,以批判资产阶级概念为由,实际上将“文化学”一词引入苏联学界。Ю.А.日丹诺夫、В.Е.达维多维奇、C.Н.阿尔塔诺夫斯基、M.C.卡甘、C.А.阿鲁季诺夫、Э.А.奥尔洛夫致力于回答文化的系统研究问题,使学界开始熟悉怀特提出的文化学概念,同时完成了将新科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划界的任务。
尽管俄罗斯学术与西方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非模仿。在追溯俄罗斯文化学主要派系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В.M.布斯拉耶夫对文化谱系的神话考据、Д.Л.皮平从文化历史学角度对文化的历史学分析、M.M.巴杰布那伊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功能分析等,都展现了俄罗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关注,以及对把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独特情结。图加里诺夫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观,马尔卡良、索科洛夫、范伯格将文化界定为一种社会方式,洛特曼、乌斯宾斯基将文化视为系统符号和象征,以及萨加托夫斯基把文化理解为对生活方式的规划等等。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研究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欧美文化学。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治崩溃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是令人最难以察觉的。俄罗斯究竟走向何方?俄罗斯到底是属于欧洲,还是亚洲?自由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某种相对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这批知识分子主要根据俄国史、语言学和艺术史的传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进行语义重构,逐步形成了俄罗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分支。这种趋势随90年代初期博物文化研究所转变为俄罗斯文化研究所而达到顶峰。研究所负责人Э.А.奥尔洛夫确定了研究所整体工作的方向,即在掌握西方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俄罗斯文化展开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高校课程大纲中被剔除,人们开始注意到文化研究是一门可以取而代之作为学科存在的知识体系,它有望成为包罗万象的“万物通论”。将文化学确定为超级科学的显著因素之一是教育。学校只有传播文化规范、价值、传统,才能成为文化创造之地。学生越早开始掌握高级文化,才越能免受文化替代品的影响。包括В.Б.布耶夫在内的许多教育家认为当代人文教育的不足在于教育中缺乏语言、实践文化,人只有进入文化世界,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领会文化的本质。正如莱辛和歌德所理解的,每个人到达完善的道路都须经过世界文化的各个时代。1提高社会的文化潜力和人文程度,才能实现人文传统的复兴。文化学作为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克服技术统治论和狭隘职业性的思考,促进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为此,俄罗斯学界试图将各文化研究部门联合起来,旨在把文化学转变为一种超级科学。当代俄罗斯文化学教育经历了从作为通识课程到文化学专业的出现,后转将文化学降为可选课程。出现转变的原因主要涉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创新过程,寻找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扩大教学科目;以及为了促进这一创新进程而做出的行政决定。1996年,文化学被纳入教科部高等学位认证委员会的专业名录中。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俄罗斯在长期停滞后正在寻找更新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新思路。“文化学作为超级科学”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坚定的拥护者,同时还有一批反对者。后者对把文化学作为无所不包的知识领域这一方案表示反对,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000年。当时尽管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抗议,教科部还是决定撤销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后以“文化理论和历史”“博物馆学和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两个专业的形式得以保存。2因此,“超级科学”没有产生,文化学不得不将认知的对象和主题界定在文化现象中。
二、俄罗斯文化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文化学的学术化发生在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与文化学作为学科在学校确立同时发生。目前在俄罗斯关于文化学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模糊,即对文化学的研究领域认识不清晰;其次是重建文化学的理论及方法论工具不完善。我们正在重建什么学科?怎样研究这门学科?这两点以及其他文化学概念和社会文化现实阐释的基础原则,无论是已停滞还是发展中的,都可被认为是文化学学术化的基础。
我们正在重建什么学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文化学理解为起源于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类型学的综合知识领域。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一系列分析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和世界艺术文化现实问题的著作被称之为文化学。这首先表明,文化学尝试在其他知识领域寻找研究对象;其次,文化学仍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具备新兴学科的缺陷。因此,个别学者站在还原论的立场上,试图用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世界艺术文化和人类学等学科取代文化学,从而削弱文化学对人类、区域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学属于元科学,是有关文化的人文社会知识总和,是对人类过去和所处现实的综合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前缀“meta”(“科学之后的东西”)的含义就变得有意义了。即在科学知识分化和专业化之后,需要文化学作为一个新的综合,从整体上抓住现实,然后解释科学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称为“取代曾经单一理论解释的主张”3。梅茹耶夫、奥尔洛夫等人就持这种观点。
任何科学中的孤立主义都是危险的。个别学者认为,文化理论和文化史是独立的学科。文化学只是一种文化理论,而文化史则作为一门具有理论知识的具体历史科学而存在。如果文化史主要研究过去,那么文化学就是了解当前的现代文化生活、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以及发展的前景。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文化学的狭义解释。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学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完整学科而存在,研究文化的整体发展特征、机制和趋势。这一派对文化学学科对象的界定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圣彼得堡人文大学校长А.C.扎佩索茨基指出,文化学是一门相对完整且结构复杂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范围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形成的,这里构建的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对文化的认识。”4
文化学家试图重塑时代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主导时代的人,了解其想法、经历和偏好。一些文化学者在独立的研究领域中确定自己的特定主题和目标、任务,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还有部分学者试图通过与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来探讨文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目标和任务,制定了研究文化的共同方法;在研究区域和民族文化问题时,通常围绕着孤立主义和融合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等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俄罗斯不同地区文化学研究方向各异。例如,莫斯科的文化学研究倾向于社会科学方向,而圣彼得堡的文化学研究则倾向于人文主义方向。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学者对文化研究的理解不同。由于学界对文化学方法论基础的解释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文化人类学、历史类型学、符号学和解释学等等;加之研究的载体不断增加,如通过城市研究、口述史研究、媒体研究逐步扩展,展示了文化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逻辑中的包容性,同时揭示了文化学的方法论问题所在。
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欧洲文化研究与俄罗斯文化研究之间的深刻差异,而存在的差异性则来自文化学理论材料的呈现深度及其发展方向。欧洲和美国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实证方面,如伯明翰文化学院、芝加哥文化社会学学院。由此产生的是对材料精度的要求,深刻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基本思想的定量和定性的表达。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中引入了一种包含描述文化语义的分类工具,用西方的文化学术语重写历史,这不仅意味着术语表达如此,同时也切断了俄罗斯学界回归自己科学经验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可能性。当西方分析哲学的术语和研究方法被用于文化研究时,加剧了文化学方法论和概念的多元化发展倾向。更重要的是,人们忽视了民族科学传统不仅有其独特的特点,而且同西方科学更有不一致的利益追求。在解决一个特定的研究问题时,各国学界从不同的方法论角度来看待文化,文化学家面临着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认知理论学家В.А.列克托尔斯基称之为“认识论困境”的选择。5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使文化学研究符合具体的国内现实条件。当代俄罗斯文化学的有效性与其说取决于学者的学术追求或学生的培养成果,不如说取决于国家如何看待文化学对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性,以及有多少大学毕业生选择文化学作为他们的专业。俄罗斯教科部采用“有效性—非有效性”标准对开设文化学课程的大学进行评分,但这一标准在官员眼中并没有赢得多少信任,反过来又为那些管理国家的人提供了一个狭隘的视角来理解文化学是什么。
三、未来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文化学的发展趋向是由多元文化世界形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文化传播问题。这一问题与文化语言密切相关,因为文化语言的变化导致文化本身的改变和文化某些要素的丧失。例如,阿尔泰语使用较为罕见导致突厥民族失去文化发展空间;第二,文化间互动问题。在同一生活空间中多种文化共存与竞争,互相影响。M.M.巴赫金在认知和文化对话理论背景下,提出了文化存在于边界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被解释为是对所有文化始终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观点的肯定。6第三,文化大众化问题。当代社会已经意识到,大众传媒商业化对人的道德追求、艺术品味和审美需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现有传统的扭曲与贬值。第四,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被置于自然—文化—人类对话的层面,与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以及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重新思考密切相关。最后,技术主义问题。当前文化正在积极转移到互联网空间,技术手段取代传统文化形式,导致现有价值体系的非社会化。正如斯宾格勒所言:“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剧场,在那里,以前经历的一切都变成了现在的一场表演。”7在这些挑战的背景下,文化学确定了以下目标:首先,对人类文化遗产持尊重态度;其次,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在互动中的多样性;再次,对社会和文化差异抱以宽容的态度;最后,深入了解文化的现象和本质,并确定其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
学术体系的建构既有正面的含义,即稳定地经过时间检验的认知原则;也包括负面的界定,如过时的科学原则。其实际含义取决于认识发展的具体环境和历史阶段。学术化在于能够科学系统地看问题,在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专业科学的标准逐渐模糊,经常被伪科学的政论时评和出版物所取代,而这些却被视为科学发展的现代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研究者尤其重要。从现象学层面来看,科学的有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理论性为保持学术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哲学所前所长В.C.斯焦宾把认知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作为系统形成的首要特征。8文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历史主体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其学科体系的系统特征之一则是掌握那些在具体历史时期下的具体文化类型,以及在当下时代没有掌握甚至原则上无法掌握的对象。文化学超越当下和日常生产经验的局限性,以活动本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为前提,给人类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方法论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所在。一般意义的文化学更加抽象化、理论化和结构化,提供了从理论到经验、从分析到解读文化现象的转变方法。文化学从特定认知角度重新解释已知的材料,并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高度阐释其变化和特征。这一目标使文化学接近于哲学,但更接近现代科学的协同学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因此,建构文化学的方法论体系具备以下条件:(1)文化学作为一个概念系统;(2)基本概念的界定;(3)方法的相互制约和确定性;(4)研究方法的共生与共存。这样的方法论提供了相对适宜的研究方案,可以将文化及其现象视为部分和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会解决文化理论和历史的热点问题。
然而,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由于政治、科学、技术和其他条件限制,包括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语言从属于传播力最强的语言。在这些领域中对话是以最易被理解、语义结构一致或几乎一致、含义最为空洞的方式进行的,因而是文化领域中最不具备文化属性的部分。这些交流领域通常由最易被普遍接受、最简单的内容组成,包括统一定型、统一评价、统一行为标准。文化的后现代性产生了相应的仿造经典形式,创造随即被模仿所替代。差异化是赋予意义的第一步,这正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俄罗斯文化学不能仅仅以科学属性为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性、哲学性、政治性和现实性。作为一般文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俄罗斯文化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科学。它包含俄罗斯文化时空发展的所有文化产物。俄罗斯文化学是关于俄罗斯和斯拉夫文化,关于俄语世界,关于俄罗斯文化发展趋势,关于俄罗斯内部结构,关于俄罗斯思想、文化发展动态以及关于俄罗斯与东西方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思想、民族性格和思想风格。而目前高校所讲授的文化学实际上并不能反映俄罗斯文化学的真实内容。M.Н.特罗菲莫娃在研究俄罗斯文化学史问题时指出,俄罗斯文化学是俄罗斯对国家文化(俄罗斯的和斯拉夫的)、东正教文化和世界文化(区域的和全球的)发展与互动的一种特殊观点,是对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系统所处地位的一种独特思考。9
不可否认,俄罗斯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对西方文化含义和范式不顾一切的仿造与乌托邦意识有关。这种复制不仅没有结果,反而具有破坏性,导致落后和丧失自身创造来源。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传统是文化本性和价值及其基本边界的标准。社会重新思考传统的文化含义和价值,不仅为其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意识到传统是衡量其身份的一种手段。因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理论对于当今的俄罗斯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俄罗斯文化学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范式以及整个国家历史有了新理解的成果。
俄罗斯学界正在尝试摆脱西方学界的影响,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化学研究特色。尽管在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尚不多见,但是,俄罗斯文化学体系建构无疑将是一个突破口。为此,俄国学者学界深入探究本国文化学研究理论及对未来文化进程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1世纪第一个10年至今,俄罗斯文化学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俄罗斯文化学协会官网建于2008年,经过多年发展,它已成为联合俄罗斯文化学家的主要信息和组织中心,网站还是每两年一届俄罗斯文化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是学者们举办研讨会、互动交流的平台。专业期刊的积极作用亦可显著促进文化学的学术化进程。俄罗斯现有三种专门研究文化学的期刊:《文化学分析》《文化学》和《国际文化研究》,还有25种期刊包含“文化学”内容。此外,综合人文学科刊物《应急储备——政治与文化之争》和《新文学评论》以较高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著称。每一期均发表文化学相关文章,有时还设置文化学问题专栏。
结语
当代俄国正处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都发生根本转变的时代。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民族认知表达的匮乏、对外来意识的依赖以及阐释文化内涵的无力,所有这些构成俄罗斯文化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潜在问题。俄罗斯是欧洲的一部分,正面临着在国际社会中被认同的问题。俄罗斯认识到西方文明在全球政治、经济、科学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加之西方积极推行国际主义,这势必打破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俄罗斯科学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然而不能仅仅依靠引入学术范式来建立自己的规范体系,因为吸收外来经验的方式通常会变成一种机械的、偶然的和缺乏创造力的模仿。当代俄罗斯文化学从科学客观性的文化对象出发,以合理的方法论体系为抓手,以社会文化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为旨归,正在积极构建本国特色的文化学学术体系,实现了从“什么是文化?”到“为什么是文化?”的跨越。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今。因此,消除学科偏见,确定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在具体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和角色,成为当下俄罗斯文化学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清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和探究学术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或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注释】
1Cм.Якина Л.Н.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одель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мирово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школе// Человек в мире культуры.2015.C.47.
2Cm.Астахов О.Ю.Гончарова Н.В.Институциализация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знани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гуманитаристике// Вестник Кемер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2011.C.31.
3Астахов О.Ю.Проблемы развит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и социально-научного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знания // Вестник Кемер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2013.C.25.
4Жуков А.В.Дискуссия о статусе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в книге А.C.Запесоцкого 《Культура:взгляд из России》 //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вектор.Cерия: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2016.C.37.
5Уваров M.C.Культурн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в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е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 M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журнал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культуры.2011.C.41.
6Cм.Коровашко.А.В.M.M.БАХТИН И ФОРMАЛЬНАЯ ШКОЛА:К современным дискуссиям //Наука 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в ХХ веке:(История,методология,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процесс).2001.C.25.
7Бодрийяр Ж.Общество потребления.Его мифы и структуры.M.:Культур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Республика.2003.C.76.
8Cм.Cтепин B.C.Научное познание в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м измерении // Cтепин B.C.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е знание.M.2000.C.17.
9Cм.Cмирнов А.В.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вседневности в контексте науки о культуре:проблемы метода и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 // Вестник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А.C.Пушкина.2010.C.42.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