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向何处去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借鉴。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系统阐述这一重大理论。阐释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理论,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作答人类社会现代化之问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面临新的抉择。围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之问,针对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分歧,零和博弈与合作共赢之间的冲突,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与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之间的纷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点主张。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首先,人民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推进人类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主体力量。要自觉拜人民为师,集中人民智慧,创造出为人民所推崇的现代化理论,并使之成为指导人民推动现代化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的根本保障。要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再次,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朝着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前进。
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现代化道路。独特历史传统与当下具体国情,决定了每个国家只能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突出本国特色,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放弃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必然遭遇失败或沦为他国附庸。发展中国家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有益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现代化道路。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权,支持各国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崇高事业,各国推进本国现代化是宏大而独特的辉煌壮举。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保证方向正确;创新才能不故步自封,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涉足的理论,敢于创造前人没有尝试的实践,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坚守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则,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非要推倒重来或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完善,使其能够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现代化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塑造有利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治理格局。坚持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
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在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之间绝非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化所要求的市场、资金、资源、信息和人才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现代化,各国才能真正现代化;只有各国现代化,世界才能真正现代化。每个国家在推动本国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做到以本国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以世界现代化促进本国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现代化。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实现现代化。要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党是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深刻洞察世界现代化大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现代化前进。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始终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完成好每一个时期的具体任务。现代化要经历很多困难、风险和挑战,要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不利因素,积极引导人民增强信心,不断增强化解危机的能力,持之以恒推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要保持昂扬奋进姿态,确保始终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应对好时代挑战、回答好时代命题、呼应好人民期盼,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引领方向、凝聚力量。要主动推进自身制度规范、组织结构、思想观念和功能机制现代化,把自身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高质量现代化建设引领国家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把自身现代化发展置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大局之中,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中国始终奉行正确义利观,肩负起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推动缩小南北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基础。中国将继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各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将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坚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主张人类命运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事务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共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世界不需要“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脱钩、断供、制裁等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打着民主旗号挑动的分裂对抗,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粗暴践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实现现代化,极有益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极有益于维护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极有益于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从文明起源角度来看,人类文明从多个中心萌芽勃发,形成了各有特色、各具优势的多元文明形态,为当今世界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文明传统。从国家角度来看,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从世界角度来看,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勾勒出斑斓绚丽的画卷,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从人类文明历史经验来看,文明的繁盛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人类社会现代化,必须尊重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从人类文明发展前景来看,必须反对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和文明隔阂论,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各国在探索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携手相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首先,文明是平等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表征着自己的生存发展意志,体现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完全取代其他文明,所有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实践与智慧的结晶,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其次,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的多元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应当如何面对文明差异?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只有通过坦诚深入对话,获得心与心的共鸣,才有可能领悟各种文明的本真意蕴。积极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筑造坚固基石。再次,文明是包容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明。不能因为一种文明有某些缺点就将其贬斥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同样也不能因为一种文明存在某些优点就将其拔高到完美无缺的境地。要坚持胸襟广阔,尊重一切文明成果,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辩证认识各种文明的优点和缺点,实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超越了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全人类共同价值画出了一个凝聚广泛共识的同心圆,得出了各国人民向往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引领了共同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正确航向。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只有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谐共处、协商对话,才能为全人类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丰富性与多样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彩魅力,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支持不同国家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平等权利,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差异性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自主探索。面向未来,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觉倡导者,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潮流,使全人类共同价值贯穿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血脉,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各国应加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受到当时历史条件、时代观念和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必然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不能无鉴别地全盘接受,应当以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人类历史前进方向为标准进行取舍。因此,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文化相融相通,使本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首先,就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而言,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构筑各界人士参与的文明对话合作平台。其次,就丰富交流内容而言,要注重在人文交流内容上精耕细作,充分运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杂技、文艺评论和艺术教育等文化形式,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交流局面。再次,就拓展合作渠道而言,要提高各国人文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思想情感交流,支持将人文交流活动经常化、机制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交流格局。最后,就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而言,要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异国文化,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让伙伴关系理念扎根于人民心中。国际社会携手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宏大气象,必将引领各具特色的各国现代化事业汇聚成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时代洪流。
本文原载《中国纪检监察》2024年第15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向何处去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借鉴。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系统阐述这一重大理论。阐释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理论,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作答人类社会现代化之问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面临新的抉择。围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之问,针对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分歧,零和博弈与合作共赢之间的冲突,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与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之间的纷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点主张。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首先,人民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推进人类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主体力量。要自觉拜人民为师,集中人民智慧,创造出为人民所推崇的现代化理论,并使之成为指导人民推动现代化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的根本保障。要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再次,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朝着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前进。
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现代化道路。独特历史传统与当下具体国情,决定了每个国家只能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突出本国特色,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放弃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必然遭遇失败或沦为他国附庸。发展中国家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有益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现代化道路。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权,支持各国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崇高事业,各国推进本国现代化是宏大而独特的辉煌壮举。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保证方向正确;创新才能不故步自封,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涉足的理论,敢于创造前人没有尝试的实践,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坚守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则,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非要推倒重来或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完善,使其能够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现代化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塑造有利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治理格局。坚持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
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在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之间绝非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化所要求的市场、资金、资源、信息和人才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现代化,各国才能真正现代化;只有各国现代化,世界才能真正现代化。每个国家在推动本国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做到以本国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以世界现代化促进本国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现代化。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实现现代化。要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党是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深刻洞察世界现代化大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现代化前进。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始终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完成好每一个时期的具体任务。现代化要经历很多困难、风险和挑战,要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不利因素,积极引导人民增强信心,不断增强化解危机的能力,持之以恒推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要保持昂扬奋进姿态,确保始终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应对好时代挑战、回答好时代命题、呼应好人民期盼,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引领方向、凝聚力量。要主动推进自身制度规范、组织结构、思想观念和功能机制现代化,把自身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高质量现代化建设引领国家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把自身现代化发展置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大局之中,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中国始终奉行正确义利观,肩负起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推动缩小南北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基础。中国将继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各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将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坚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主张人类命运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事务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共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世界不需要“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脱钩、断供、制裁等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打着民主旗号挑动的分裂对抗,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粗暴践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实现现代化,极有益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极有益于维护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极有益于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从文明起源角度来看,人类文明从多个中心萌芽勃发,形成了各有特色、各具优势的多元文明形态,为当今世界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文明传统。从国家角度来看,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从世界角度来看,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勾勒出斑斓绚丽的画卷,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从人类文明历史经验来看,文明的繁盛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人类社会现代化,必须尊重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从人类文明发展前景来看,必须反对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和文明隔阂论,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各国在探索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携手相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首先,文明是平等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表征着自己的生存发展意志,体现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完全取代其他文明,所有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实践与智慧的结晶,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其次,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的多元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应当如何面对文明差异?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只有通过坦诚深入对话,获得心与心的共鸣,才有可能领悟各种文明的本真意蕴。积极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筑造坚固基石。再次,文明是包容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明。不能因为一种文明有某些缺点就将其贬斥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同样也不能因为一种文明存在某些优点就将其拔高到完美无缺的境地。要坚持胸襟广阔,尊重一切文明成果,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辩证认识各种文明的优点和缺点,实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超越了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全人类共同价值画出了一个凝聚广泛共识的同心圆,得出了各国人民向往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引领了共同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正确航向。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只有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谐共处、协商对话,才能为全人类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丰富性与多样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彩魅力,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支持不同国家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平等权利,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差异性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自主探索。面向未来,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觉倡导者,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潮流,使全人类共同价值贯穿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血脉,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各国应加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受到当时历史条件、时代观念和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必然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不能无鉴别地全盘接受,应当以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人类历史前进方向为标准进行取舍。因此,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文化相融相通,使本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首先,就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而言,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构筑各界人士参与的文明对话合作平台。其次,就丰富交流内容而言,要注重在人文交流内容上精耕细作,充分运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杂技、文艺评论和艺术教育等文化形式,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交流局面。再次,就拓展合作渠道而言,要提高各国人文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思想情感交流,支持将人文交流活动经常化、机制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交流格局。最后,就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而言,要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异国文化,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让伙伴关系理念扎根于人民心中。国际社会携手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宏大气象,必将引领各具特色的各国现代化事业汇聚成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时代洪流。
本文原载《中国纪检监察》2024年第1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