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既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多年在地方一线承担领导工作的丰富实践经历。他专注于以哲学思维思考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路径,特别于2022年6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出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一书。作者在书中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阐释新理论、回答新问题,探寻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经验的成功密码,尝试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中国表达”,以期通过中国化的概念、命题、理论,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以理服人地讲清楚。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
王立胜 著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22年6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自序
2016年1月,我从新疆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位友人赠我曾国藩的诗句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说这句诗很符合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曾国藩当时用这句诗勉励他弟弟曾国荃,历经百战后归来读书以提升自己,等待机会再度出山。我的经历和曾国荃当时的处境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也不存在“千秋邈矣独留我”的思绪,但确实有点“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意思——选择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圆了我一直以来想要选个好去处再读书的梦,这个梦是在我20年前离开教学和科研岗位时就存留心底的。
1998年9月,我即将离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到潍坊市委工作,在后来出版的 《重新认识毛泽东》一书中我表明了“再读书”的心迹:“我要表达的一个想法是,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放弃理论思考,现在只不过由比较抽象的理论研究临时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罢了。”[1]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临时” 会是多久,也不知道会转向哪些“实际问题”。后来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临时”是整整17年,转向的“实际问题”则是经历了界限相对分明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8年调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这一阶段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深入农村和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决策转换。从事文件和讲话稿的起草是当时的主要工作,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地市一级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进行文字性的政务服务。第二个阶段,从 2001年担任山东省昌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开始到2005年担任青州市委书记,再到2010年任潍坊市副市长、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之前。这10年我主要是在县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从事领导工作,承担着县域范围内的主要领导责任,决战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第三个阶段,2010年6月响应中央号召成为新一轮援疆战线的领导干部,援疆2年后正式留疆工作,任中共喀什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喀什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5年多时间,从祖国的发达沿海地区到遥远边疆,我不仅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思考着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回顾这17年,我思考的“实际问题”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数次转换,但始终不变的是,我结合工作实际不间断地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以理论研究报效祖国的情怀。所以,这17年,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挤出一切能挤的时间,发表和出版了数量不算少的论文和著作。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有其致命缺陷,突出表现为学科庞杂、跨界严重、缺少规范,让别人搞不清我到底是研究什么学科的。
2016年初,我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副所长,读书、调研、写作、组织和领导理论研究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我的主攻方向,我所有的读书、调研和领导工作都开始以此为中心,这也成为我的兴趣所在。我从中找到了些许感觉,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底,根据院党组安排,我又从经济研究所调到哲学研究所担任党委书记、副所长,调任的理由之一是我有哲学研究的背景。自此,我在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又回归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总结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正好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说的:“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2]从我自身来讲,无论是在地方做领导工作还是在科研机构做领导工作,都有着“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有机结合的问题。
现在,我既然在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和领导工作,就要力求自觉地实现这种“有机结合”。一方面为全所的科研工作搞好服务,另一方面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会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本文集出版之际,我想谈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的关键则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的原因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很迫切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追求知识的体系 化。这虽是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有明确的概念系统、没有体系化的知识,就很难进行广泛、快速、可复制的传播,也就很难普遍化地被人掌握和接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很多,然而缺少一个“标识性概念”把它们统摄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也有学者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这样做有两个问题:一是动词名词化不妥,二是同语反复。因此,我们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来统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表达,进而构建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取个响亮的名字(标识性概念)很有必要。当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很多学者都在使用,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探索,比如陆剑杰、刘林元、尚庆飞、何萍、汪信砚、王南湜、李维武等。但是,这离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乃至哲学界的共识还相距甚远。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看,唯独缺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论整体,是一块整钢。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的具体表述是什么,仍是一个欠缺。同时,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表述,为了使之一致、匹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可以表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三)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
其一,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前提。任何一门学科体系,都以拥有一套结构完 整、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为前提。与学科体系密不可分的教材体系同样如此,没有好的知识体系作支撑,想建立好的教材体系是不可能的。其二,知识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载体。当前学术讨论、学术研究的种种乱象,譬如 “西方化”“美国化”“个人化”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以规范化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规范化的学术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其三,知识体系为话语体系提供规范性内容。话语体系和话语传播,一是要“大声对外说”,二是要概念清晰、聚焦。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可复制的特点,能够为话语体系提供优质、有效、可反复传播的内容。
(四)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总概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为内容, 构建知识化、体系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知识化、体系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一是以此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对“西马非马”(如有些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穿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而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起到亮明身份、正本清源的作用。二是以此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化、体系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术界所谓“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不良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裂为所谓“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阴阳怪气论调、虚无化倾向,将起到批判和纠正作用。
(五)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从理论大厦的构造看,没有系统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不稳固的,特别在哲学社会科学西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错误。也正因如此,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急需且必要的,这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关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乎中国的前途和未来。
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已经具备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丰富,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成熟的理论资源
陆剑杰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深湛哲学修养的领导人和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家持续合作,共同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冯契的“智慧说”、李景源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等,特别是习近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提出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急需体系化、知识化,才能被广泛传播、普遍接受,入脑入心。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成功,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来自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发展。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调度全国医疗资源,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戮力同心,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无论创造成绩还是应对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项硬实力的快速提升,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软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最根本的内容就落在了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上。
三、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参考哲学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例,目前已有的两种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材均未能着眼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哲学”而未有“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关系不紧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有“哲学史”而未有“哲学知识体系”,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的历史做线性梳理,没有以系统化的哲学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各有侧重,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很有必要、很有用的;但如果不补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这一部分,久而久之,无论是授课的教师、上课的学生,还是广大的研究者、理论工作者、普通读者,要么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发展,还是老一套,要么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材料的堆砌,东拼西凑、没有逻辑,总之感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理论。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哲学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譬如可以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等。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既继承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又突出中国化的时代内涵,表达为“中国向何处去”。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基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有重要论述。艾思奇、冯契等学者也有深入思考,如冯契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亟须做的工作是,通过一整套中国化的概念、命题、理论,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讲清楚,有理说理,以理服人。
(二)立足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从未中断,生生不息,在世界文明史中绝无仅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离不开中华文明这个根和魂。同中国传统的优秀哲学文化相结合,既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又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从部门哲学角度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3]这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内容。譬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军事哲学等,这些部门哲学一方面正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另一方面共同建立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子系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四、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筑牢理论基础
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最高抽象,因此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的根本内容;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建立完整、清晰、严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打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基础。
(二)弄清、讲透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经验的成功密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从哲学上讲清楚是不彻底的,人们也认为“不解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系统性回答。通过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体系化、知识化,从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背后的哲学原理。
(三)澄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和思想边界,抵制和纠正错误思想,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学术研究有隐蔽性,有不少人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旗号,干着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事情。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明辨真伪,激浊扬清,有利于批判错误思潮,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以上是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问题的基本看法。客观地说,这些看法也是初步的,不仅不一定正确,对我来说,也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集之所以冠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大胆地使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标识性概念,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在我将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况且文集收入的文章也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围内的问题。而用了“初探”两个字,就是表明我的这种研究还是不系统的、是初步的,并不是自觉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框架和范式下的深入和系统研究,而是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个人兴趣和时代需要而做的专题性研究。
文集共收入27篇文章。《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是综合性的文章,作为代绪论;其他文章分为三篇。第一篇 “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有7篇文章,都是这几年的新作,大多是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哲学思考。第二篇“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有10篇文章。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是自我读硕士研究生以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我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和间断的,我不仅出版了几本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专著,想尽办法克服工作时间的限制参加全国性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活动,还不断重读毛泽东哲学著作。收入文集的文章都是这些年重读毛泽东哲学著作的体会。由于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写出的读书体会,这些文章一定会有它们各自的时代特点。第三篇“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9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思考了关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一些重大问题。
文集中所有文章都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在此对编发文章的责任编 辑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他们为文章的发表付出了辛苦劳动。有些文章是我与朋友合作写成的,凝聚了合作者的汗水和智慧,在此表示感谢。
文章难免存有问题,不揣浅陋,推给大家;如遭遇此书,且不弃读之,权当供批评之用。
王立胜
2022年4月4日举国公祭之夜于北京
[1] 王立胜:《重新认识毛泽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430页。
[2] 《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福建日报》2017年7月13日。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21—22页。
目录
01· 代绪论 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
015· 第一篇 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
017· 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039·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
050· 深刻把握“1·5”讲话关于社会革命的内涵及其意义
0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073·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思维
08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
114· 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中国70年的理论探索
131· 第二篇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13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哲学思考
153· 毛泽东 “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
168· 论毛泽东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思想
186· 诠释毛泽东社会动员智慧的三重向度
199· 毛泽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启示
213· 毛泽东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
22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246·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25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中国区域主义治疆范式
278·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91· 第三篇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93· 论毛泽东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05· 毛泽东精神与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建构
317· 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演进逻辑与经验启示
329· 赓续与演化: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谱系的嬗变
339· 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
355· 论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温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论述
370· 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力量: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
386· 论孔繁森精神的价值生成和价值涵量
393· 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世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既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多年在地方一线承担领导工作的丰富实践经历。他专注于以哲学思维思考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路径,特别于2022年6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出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一书。作者在书中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阐释新理论、回答新问题,探寻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经验的成功密码,尝试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中国表达”,以期通过中国化的概念、命题、理论,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以理服人地讲清楚。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
王立胜 著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22年6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自序
2016年1月,我从新疆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位友人赠我曾国藩的诗句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说这句诗很符合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曾国藩当时用这句诗勉励他弟弟曾国荃,历经百战后归来读书以提升自己,等待机会再度出山。我的经历和曾国荃当时的处境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也不存在“千秋邈矣独留我”的思绪,但确实有点“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意思——选择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圆了我一直以来想要选个好去处再读书的梦,这个梦是在我20年前离开教学和科研岗位时就存留心底的。
1998年9月,我即将离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到潍坊市委工作,在后来出版的 《重新认识毛泽东》一书中我表明了“再读书”的心迹:“我要表达的一个想法是,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放弃理论思考,现在只不过由比较抽象的理论研究临时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罢了。”[1]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临时” 会是多久,也不知道会转向哪些“实际问题”。后来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临时”是整整17年,转向的“实际问题”则是经历了界限相对分明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8年调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这一阶段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深入农村和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决策转换。从事文件和讲话稿的起草是当时的主要工作,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地市一级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进行文字性的政务服务。第二个阶段,从 2001年担任山东省昌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开始到2005年担任青州市委书记,再到2010年任潍坊市副市长、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之前。这10年我主要是在县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从事领导工作,承担着县域范围内的主要领导责任,决战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第三个阶段,2010年6月响应中央号召成为新一轮援疆战线的领导干部,援疆2年后正式留疆工作,任中共喀什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喀什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5年多时间,从祖国的发达沿海地区到遥远边疆,我不仅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思考着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回顾这17年,我思考的“实际问题”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数次转换,但始终不变的是,我结合工作实际不间断地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以理论研究报效祖国的情怀。所以,这17年,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挤出一切能挤的时间,发表和出版了数量不算少的论文和著作。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有其致命缺陷,突出表现为学科庞杂、跨界严重、缺少规范,让别人搞不清我到底是研究什么学科的。
2016年初,我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副所长,读书、调研、写作、组织和领导理论研究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我的主攻方向,我所有的读书、调研和领导工作都开始以此为中心,这也成为我的兴趣所在。我从中找到了些许感觉,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底,根据院党组安排,我又从经济研究所调到哲学研究所担任党委书记、副所长,调任的理由之一是我有哲学研究的背景。自此,我在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又回归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总结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正好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说的:“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2]从我自身来讲,无论是在地方做领导工作还是在科研机构做领导工作,都有着“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有机结合的问题。
现在,我既然在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和领导工作,就要力求自觉地实现这种“有机结合”。一方面为全所的科研工作搞好服务,另一方面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会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本文集出版之际,我想谈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的关键则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的原因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很迫切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追求知识的体系 化。这虽是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有明确的概念系统、没有体系化的知识,就很难进行广泛、快速、可复制的传播,也就很难普遍化地被人掌握和接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很多,然而缺少一个“标识性概念”把它们统摄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也有学者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这样做有两个问题:一是动词名词化不妥,二是同语反复。因此,我们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来统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表达,进而构建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取个响亮的名字(标识性概念)很有必要。当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很多学者都在使用,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探索,比如陆剑杰、刘林元、尚庆飞、何萍、汪信砚、王南湜、李维武等。但是,这离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乃至哲学界的共识还相距甚远。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看,唯独缺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论整体,是一块整钢。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的具体表述是什么,仍是一个欠缺。同时,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表述,为了使之一致、匹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可以表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三)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
其一,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前提。任何一门学科体系,都以拥有一套结构完 整、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为前提。与学科体系密不可分的教材体系同样如此,没有好的知识体系作支撑,想建立好的教材体系是不可能的。其二,知识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载体。当前学术讨论、学术研究的种种乱象,譬如 “西方化”“美国化”“个人化”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以规范化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规范化的学术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其三,知识体系为话语体系提供规范性内容。话语体系和话语传播,一是要“大声对外说”,二是要概念清晰、聚焦。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可复制的特点,能够为话语体系提供优质、有效、可反复传播的内容。
(四)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总概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为内容, 构建知识化、体系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知识化、体系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一是以此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对“西马非马”(如有些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穿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而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起到亮明身份、正本清源的作用。二是以此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化、体系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术界所谓“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不良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裂为所谓“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阴阳怪气论调、虚无化倾向,将起到批判和纠正作用。
(五)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从理论大厦的构造看,没有系统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不稳固的,特别在哲学社会科学西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错误。也正因如此,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急需且必要的,这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关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乎中国的前途和未来。
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已经具备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丰富,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成熟的理论资源
陆剑杰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深湛哲学修养的领导人和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家持续合作,共同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冯契的“智慧说”、李景源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等,特别是习近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提出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急需体系化、知识化,才能被广泛传播、普遍接受,入脑入心。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成功,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来自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发展。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调度全国医疗资源,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戮力同心,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无论创造成绩还是应对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项硬实力的快速提升,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软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最根本的内容就落在了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上。
三、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参考哲学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例,目前已有的两种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材均未能着眼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哲学”而未有“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关系不紧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有“哲学史”而未有“哲学知识体系”,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的历史做线性梳理,没有以系统化的哲学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各有侧重,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很有必要、很有用的;但如果不补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这一部分,久而久之,无论是授课的教师、上课的学生,还是广大的研究者、理论工作者、普通读者,要么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发展,还是老一套,要么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材料的堆砌,东拼西凑、没有逻辑,总之感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理论。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哲学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譬如可以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等。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既继承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又突出中国化的时代内涵,表达为“中国向何处去”。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基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有重要论述。艾思奇、冯契等学者也有深入思考,如冯契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亟须做的工作是,通过一整套中国化的概念、命题、理论,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讲清楚,有理说理,以理服人。
(二)立足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从未中断,生生不息,在世界文明史中绝无仅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知识体系,离不开中华文明这个根和魂。同中国传统的优秀哲学文化相结合,既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又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从部门哲学角度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3]这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内容。譬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军事哲学等,这些部门哲学一方面正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另一方面共同建立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子系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四、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筑牢理论基础
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最高抽象,因此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的根本内容;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建立完整、清晰、严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打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基础。
(二)弄清、讲透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经验的成功密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从哲学上讲清楚是不彻底的,人们也认为“不解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系统性回答。通过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体系化、知识化,从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背后的哲学原理。
(三)澄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和思想边界,抵制和纠正错误思想,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学术研究有隐蔽性,有不少人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旗号,干着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事情。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明辨真伪,激浊扬清,有利于批判错误思潮,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以上是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问题的基本看法。客观地说,这些看法也是初步的,不仅不一定正确,对我来说,也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集之所以冠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探》,大胆地使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标识性概念,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在我将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况且文集收入的文章也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围内的问题。而用了“初探”两个字,就是表明我的这种研究还是不系统的、是初步的,并不是自觉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框架和范式下的深入和系统研究,而是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个人兴趣和时代需要而做的专题性研究。
文集共收入27篇文章。《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是综合性的文章,作为代绪论;其他文章分为三篇。第一篇 “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有7篇文章,都是这几年的新作,大多是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哲学思考。第二篇“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有10篇文章。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是自我读硕士研究生以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我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和间断的,我不仅出版了几本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专著,想尽办法克服工作时间的限制参加全国性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活动,还不断重读毛泽东哲学著作。收入文集的文章都是这些年重读毛泽东哲学著作的体会。由于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写出的读书体会,这些文章一定会有它们各自的时代特点。第三篇“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9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思考了关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一些重大问题。
文集中所有文章都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在此对编发文章的责任编 辑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他们为文章的发表付出了辛苦劳动。有些文章是我与朋友合作写成的,凝聚了合作者的汗水和智慧,在此表示感谢。
文章难免存有问题,不揣浅陋,推给大家;如遭遇此书,且不弃读之,权当供批评之用。
王立胜
2022年4月4日举国公祭之夜于北京
[1] 王立胜:《重新认识毛泽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430页。
[2] 《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福建日报》2017年7月13日。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21—22页。
目录
01· 代绪论 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
015· 第一篇 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
017· 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039·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
050· 深刻把握“1·5”讲话关于社会革命的内涵及其意义
0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073·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思维
08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
114· 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中国70年的理论探索
131· 第二篇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13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哲学思考
153· 毛泽东 “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
168· 论毛泽东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思想
186· 诠释毛泽东社会动员智慧的三重向度
199· 毛泽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启示
213· 毛泽东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
22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246·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25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中国区域主义治疆范式
278·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91· 第三篇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93· 论毛泽东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05· 毛泽东精神与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建构
317· 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演进逻辑与经验启示
329· 赓续与演化: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谱系的嬗变
339· 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
355· 论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温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论述
370· 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力量: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
386· 论孔繁森精神的价值生成和价值涵量
393· 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