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理论前提和根本遵循。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育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和德才兼备的思想基点,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科学思维,构建“家-校-社”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让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蔚然成风、成风化人,不断绽放新时代光芒。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家教家风是社会文明教养、个人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延续的第一驿站,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优良的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与传家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对象是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根本问题还是人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各环节之中,“立”社会发展所需之品德,“树”社会发展所需之人才,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树“心中有德”“言行重德”之人
家庭是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应把培养有德性的人作为重要目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要引导孩子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引导孩子模范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弘扬行业正气。家庭内部要弘扬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家庭成员要自觉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日常生活习惯,做到“心中有德”“言行重德”。
(二)树“国家所需”“人民所需”之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才不兴,国势之强在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出来的,是各行各业亿万人才拼搏奋斗出来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 。家庭教育要回应时代需求,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为此,新时代家庭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树“国家所需”“人民所需”之人,培养值得人民依靠,不断造福于民,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和德才兼备的思想基点,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
自信自立是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典型特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贯彻“四个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是自信自立还是自卑依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引导,父母长辈要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四个自信”,重点培养孩子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
(一)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大光明、行稳致远的正气。父母长辈要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走进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奋进新时代等主题展览馆、主题公园、文明实践中心,结合身边巨变引导孩子感受新中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历程;带领孩子走进智能工厂、观摩基层民主、游览美丽乡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感受中国的伟大变革,进而引导孩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辜负中国,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人间正道,是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胆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赋予的胆气。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视死如归,陈延年“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的宁死不屈,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冷静决绝, 钱学森“为中国人争气”的执着追求,屠呦呦“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的义无反顾,都源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父母长辈在强化自我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成果如何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孩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铸就的底气。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建立了系统、完备、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父母长辈要善于运用对比法,在横向国际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中引导孩子从科学性、整体性、人民性、实践性和世界性等维度,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治理效能,引导孩子不被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表面繁荣所迷惑,不被西方敌对势力的物质收买所诱惑,不因国家发展面临的暂时性困难而困惑,忠于祖国和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志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志者事竟成”“志不强者智不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这些精神特质,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父母长辈不仅要“开眼看世界”,积极借鉴国外家庭教育中好的经验做法,也要“回头望过去”,重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大智大慧,引导孩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立鸿鹄之志。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1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要在继承和发展、传承和创造、延续和跨越之间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努力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一)善于挖掘,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传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勤俭兴家”是普遍性家训。西汉朱买臣“负薪读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西汉大儒倪宽“带经而锄”,生活贫苦依然坚持读书;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子孙后代始终遵循“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的家训……这些优秀传统家训和经典故事,蕴含了先哲们既致力于田地耕作又敬业于学问的精神追求。伴随着耕读文化的发展,先贤们更强调在辛勤耕作的同时,培养自力更生、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等品质;在读书时修身励志,养成尊学崇礼、敬业报国、忠孝友悌、志存高远、善良宽容等美好品德。北齐思想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训诫子孙,“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儿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左宗棠教育后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择平处住,从宽处行”等等。不否认,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但其中蕴含的耕读传家、修身励志、自力更生、育德教子、勤俭持家、崇德向善、敬业报国等家风精髓,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颇有启发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承。
(二)精于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家训、家规、家书等历史文献中优良家风元素的过程中,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摒弃其中蕴含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思想文化观念,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家庭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其中蕴含的传统家庭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今时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商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替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不断加速,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亲熟远生、重德治轻法治等内容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发其活力,从而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语境下人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三)巧于传播,讲深讲透讲活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犹如一面镜子,其言行故事蕴藏着砥砺人心、烛照时代的精神力量。对于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中的精彩故事,要巧于传播,在讲深讲透讲鲜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聚焦典型人物的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如古代叨陪鲤对、孟母断织、岳母刺字等故事,近现代周恩来为亲属晚辈立下的“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习仲勋“勤俭持家”的传家宝、杨善洲近乎“苛刻”的家教等进行重点传播。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动漫等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好家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力和引导力。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搜集整理本地保存完整、影响深远、特色鲜明的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建设家风家训馆,并联动不同地域的家教家风教育基地,作为各类学校的现场教学点,让优秀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蔚然成风、成风化人,不断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鲜明特质。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突出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要抓住关键群体,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积极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一)高度重视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党员和领导干部是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建设的排头兵,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不正不严,宽于律己律亲律家,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2023年“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 “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13.9万人。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对赵正永、孙力军、王立科、傅政华、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审结行贿犯罪案件1.2万件1.3万人,严惩多次行贿、巨额行贿、长期‘围猎’干部的行贿犯罪。”2023年“两会”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8.8万人,已起诉7.8万人,其中原省部级以上干部104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出台指导意见,会同国家监委发布典型案例,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震慑‘围猎’。”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从近些年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大多数案件都与家庭家教家风不正有关,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党员和领导干部因家庭家教家风不正不严走向腐败而令自身及家人身陷囹圄,不仅害己害家,而且严重破坏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二)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家,而天下定矣。’古时,那些子孙多贤达、功业多卓著的名门,无不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教教家风建设绝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防止其在工作与生活中颠倒公私、混淆是非、模糊义利、放纵亲情、被“枕边风”吹乱心智、被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被身边人“拉下水”。要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以案为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自觉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不断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不断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科学思维,构建“家-校-社”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家教家风与学校教风学风、社会社风民风高度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把握好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联系的条件和环节,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学校教风学风、社会社风民风同频共振、相融共生。
(一)达成理念共识,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统合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校教风学风建设、社会社风民风建设之所以存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合作困难、相互脱节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家-校-社”三方未能在育人理念方面达成共识。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核心在于突出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家-校-社”的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有的家庭教育只追求子女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的学校教育只追求学生高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率;有的社会教育只追求高利润,高回报。育人在某种意义上、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育分”“育名”“育财”。这种理念的割裂,必然造成“家-校-社”在育人上的矛盾与冲突,制约了社会合力的形成。因此,“家-校-社”三方要达成理念共识,凝聚协同育人的系统合力,用全局的、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审视孩子一生的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二)明确职责定位,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
一直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遍存在边界不清、角色错位、职责不明等问题。有的家庭教育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有的学校将部分教育教学活动无原则地“转嫁”给家长和社会。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育人共同体,要明确职责定位,家庭教育主要以陪伴的方式,承担情感育人的责任;学校教育主要以学科知识的传授,承担知识育人的职责;社会教育主要以生活大舞台,承担实践育人的责任。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父母长辈应自觉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担负主体责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合理运用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教育方法,提升子女的变革力、创新力和洞察力,助力子女适应未来;培养子女清晰的社会意识、积极的社会情感、良好的社会技能,帮助子女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要通过培育专门教师队伍、开发家长课程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扮演好家庭教育“指导者”与“赋能者”角色。社会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公共资源;多元联动治理,吸引社区、街道、妇联、民政、关工委、教育部门等多方力量为高质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支撑和帮助。
(三)把握关键节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为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顺利进行,我国先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与法律中强调,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这些规定多为笼统的一般性规定,缺乏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推动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容易流于形式。为此,要 “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上下功夫,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培养保障、激励保障等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与细化,明确各方的具体责任以及协同的具体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用完善的制度规范形塑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引导家庭成员胸怀“国之大者”,把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做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开拓者、建设者、奋进者;拓宽融小家于大家的全球视野,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关注世界变化,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家与国同构,民与邦共生。崇尚家国大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代陶母教子、岳母刺字、姚母试子,到夏明翰嘱妻“善抚幼女继吾志”、赵一曼临刑前留下“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别子绝笔信、黄旭华之母叮嘱子孙谅解儿子为国隐姓埋名三十余载,一个个感人家庭家教家风故事背后,是浓浓的家国情怀。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厚植家国情怀,首先父母长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绽放绚丽之花。再次,要引导孩子将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新时代有理想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二)拓宽融小家于大家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促进世界和谐共生贡献智慧力量的现代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家庭教育不能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要培养孩子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秉承“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融入世界;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要引导孩子关注愈演愈烈的全球生态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引导孩子积极关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数字鸿沟、极化发展、治理失效、环境污染、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病毒威胁等重大问题,认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觉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使命。
原载:《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来源:人大教学与研究公众号 2023-07-2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理论前提和根本遵循。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育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和德才兼备的思想基点,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科学思维,构建“家-校-社”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让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蔚然成风、成风化人,不断绽放新时代光芒。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家教家风是社会文明教养、个人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延续的第一驿站,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优良的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与传家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对象是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根本问题还是人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各环节之中,“立”社会发展所需之品德,“树”社会发展所需之人才,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树“心中有德”“言行重德”之人
家庭是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应把培养有德性的人作为重要目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要引导孩子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引导孩子模范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弘扬行业正气。家庭内部要弘扬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家庭成员要自觉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日常生活习惯,做到“心中有德”“言行重德”。
(二)树“国家所需”“人民所需”之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才不兴,国势之强在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出来的,是各行各业亿万人才拼搏奋斗出来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 。家庭教育要回应时代需求,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为此,新时代家庭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树“国家所需”“人民所需”之人,培养值得人民依靠,不断造福于民,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和德才兼备的思想基点,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
自信自立是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典型特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贯彻“四个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是自信自立还是自卑依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引导,父母长辈要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四个自信”,重点培养孩子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
(一)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大光明、行稳致远的正气。父母长辈要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走进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奋进新时代等主题展览馆、主题公园、文明实践中心,结合身边巨变引导孩子感受新中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历程;带领孩子走进智能工厂、观摩基层民主、游览美丽乡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感受中国的伟大变革,进而引导孩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辜负中国,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人间正道,是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胆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赋予的胆气。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视死如归,陈延年“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的宁死不屈,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冷静决绝, 钱学森“为中国人争气”的执着追求,屠呦呦“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的义无反顾,都源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父母长辈在强化自我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成果如何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孩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铸就的底气。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建立了系统、完备、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父母长辈要善于运用对比法,在横向国际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中引导孩子从科学性、整体性、人民性、实践性和世界性等维度,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治理效能,引导孩子不被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表面繁荣所迷惑,不被西方敌对势力的物质收买所诱惑,不因国家发展面临的暂时性困难而困惑,忠于祖国和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志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志者事竟成”“志不强者智不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这些精神特质,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父母长辈不仅要“开眼看世界”,积极借鉴国外家庭教育中好的经验做法,也要“回头望过去”,重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大智大慧,引导孩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立鸿鹄之志。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1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要在继承和发展、传承和创造、延续和跨越之间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努力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一)善于挖掘,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传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勤俭兴家”是普遍性家训。西汉朱买臣“负薪读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西汉大儒倪宽“带经而锄”,生活贫苦依然坚持读书;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子孙后代始终遵循“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的家训……这些优秀传统家训和经典故事,蕴含了先哲们既致力于田地耕作又敬业于学问的精神追求。伴随着耕读文化的发展,先贤们更强调在辛勤耕作的同时,培养自力更生、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等品质;在读书时修身励志,养成尊学崇礼、敬业报国、忠孝友悌、志存高远、善良宽容等美好品德。北齐思想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训诫子孙,“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儿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左宗棠教育后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择平处住,从宽处行”等等。不否认,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但其中蕴含的耕读传家、修身励志、自力更生、育德教子、勤俭持家、崇德向善、敬业报国等家风精髓,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颇有启发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承。
(二)精于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家训、家规、家书等历史文献中优良家风元素的过程中,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摒弃其中蕴含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思想文化观念,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家庭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其中蕴含的传统家庭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今时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商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替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不断加速,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亲熟远生、重德治轻法治等内容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发其活力,从而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语境下人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三)巧于传播,讲深讲透讲活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
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犹如一面镜子,其言行故事蕴藏着砥砺人心、烛照时代的精神力量。对于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中的精彩故事,要巧于传播,在讲深讲透讲鲜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聚焦典型人物的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如古代叨陪鲤对、孟母断织、岳母刺字等故事,近现代周恩来为亲属晚辈立下的“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习仲勋“勤俭持家”的传家宝、杨善洲近乎“苛刻”的家教等进行重点传播。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动漫等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好家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力和引导力。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搜集整理本地保存完整、影响深远、特色鲜明的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建设家风家训馆,并联动不同地域的家教家风教育基地,作为各类学校的现场教学点,让优秀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蔚然成风、成风化人,不断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鲜明特质。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突出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要抓住关键群体,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积极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一)高度重视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党员和领导干部是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建设的排头兵,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不正不严,宽于律己律亲律家,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2023年“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 “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13.9万人。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对赵正永、孙力军、王立科、傅政华、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审结行贿犯罪案件1.2万件1.3万人,严惩多次行贿、巨额行贿、长期‘围猎’干部的行贿犯罪。”2023年“两会”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8.8万人,已起诉7.8万人,其中原省部级以上干部104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出台指导意见,会同国家监委发布典型案例,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震慑‘围猎’。”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从近些年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大多数案件都与家庭家教家风不正有关,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党员和领导干部因家庭家教家风不正不严走向腐败而令自身及家人身陷囹圄,不仅害己害家,而且严重破坏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二)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家,而天下定矣。’古时,那些子孙多贤达、功业多卓著的名门,无不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教教家风建设绝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防止其在工作与生活中颠倒公私、混淆是非、模糊义利、放纵亲情、被“枕边风”吹乱心智、被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被身边人“拉下水”。要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以案为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自觉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不断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不断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科学思维,构建“家-校-社”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家教家风与学校教风学风、社会社风民风高度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把握好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联系的条件和环节,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学校教风学风、社会社风民风同频共振、相融共生。
(一)达成理念共识,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统合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校教风学风建设、社会社风民风建设之所以存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合作困难、相互脱节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家-校-社”三方未能在育人理念方面达成共识。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核心在于突出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家-校-社”的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有的家庭教育只追求子女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的学校教育只追求学生高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率;有的社会教育只追求高利润,高回报。育人在某种意义上、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育分”“育名”“育财”。这种理念的割裂,必然造成“家-校-社”在育人上的矛盾与冲突,制约了社会合力的形成。因此,“家-校-社”三方要达成理念共识,凝聚协同育人的系统合力,用全局的、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审视孩子一生的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二)明确职责定位,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
一直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遍存在边界不清、角色错位、职责不明等问题。有的家庭教育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有的学校将部分教育教学活动无原则地“转嫁”给家长和社会。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育人共同体,要明确职责定位,家庭教育主要以陪伴的方式,承担情感育人的责任;学校教育主要以学科知识的传授,承担知识育人的职责;社会教育主要以生活大舞台,承担实践育人的责任。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父母长辈应自觉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担负主体责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合理运用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教育方法,提升子女的变革力、创新力和洞察力,助力子女适应未来;培养子女清晰的社会意识、积极的社会情感、良好的社会技能,帮助子女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要通过培育专门教师队伍、开发家长课程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扮演好家庭教育“指导者”与“赋能者”角色。社会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公共资源;多元联动治理,吸引社区、街道、妇联、民政、关工委、教育部门等多方力量为高质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支撑和帮助。
(三)把握关键节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为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顺利进行,我国先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与法律中强调,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这些规定多为笼统的一般性规定,缺乏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推动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容易流于形式。为此,要 “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上下功夫,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培养保障、激励保障等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与细化,明确各方的具体责任以及协同的具体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用完善的制度规范形塑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引导家庭成员胸怀“国之大者”,把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做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开拓者、建设者、奋进者;拓宽融小家于大家的全球视野,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关注世界变化,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家与国同构,民与邦共生。崇尚家国大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代陶母教子、岳母刺字、姚母试子,到夏明翰嘱妻“善抚幼女继吾志”、赵一曼临刑前留下“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别子绝笔信、黄旭华之母叮嘱子孙谅解儿子为国隐姓埋名三十余载,一个个感人家庭家教家风故事背后,是浓浓的家国情怀。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厚植家国情怀,首先父母长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绽放绚丽之花。再次,要引导孩子将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新时代有理想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二)拓宽融小家于大家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促进世界和谐共生贡献智慧力量的现代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家庭教育不能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要培养孩子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秉承“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融入世界;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要引导孩子关注愈演愈烈的全球生态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引导孩子积极关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数字鸿沟、极化发展、治理失效、环境污染、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病毒威胁等重大问题,认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觉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使命。
原载:《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来源:人大教学与研究公众号 2023-07-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