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把主题教育与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以学促研、学研结合,努力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学术理论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高翔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事业难题,不断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开创新局的强大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实际行动和更大作为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在深学细悟笃行上下功夫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在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作表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随后,院党组研究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巡回指导组,召开动员大会,对全院主题教育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二天,院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方案,成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作领导小组,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落细。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研讨,党组成员带头发表理论文章、作辅导报告,深入基层群众、科研和教学一线开展调研,认真检视查摆问题,先后举办主题教育所局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处级干部研讨班、院党校进修班等,及时组织召开主题教育推进会,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院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青年小组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会、网络专题课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潜心学习主题教育重点书目,积极打造“社科青年大讲堂”“学思讲坛”“从心悦读”“百日读原著”等学习品牌,积极读经典、悟原理、谋思路。
加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
主题教育期间,院党组研究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在加强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上下功夫。院党组成员牵头,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结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18个重大创新项目。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等系列丛书成果出版。持续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目前文献总量已超过2万件。
4月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机制,向社会发布《中国学手册·新时代中国卷》《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系列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推进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举办“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道路”等中外交流研讨活动,努力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努力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调查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党组成员和院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现实路径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调研课题200余项。同时,围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部委员遴选机制改革、深化创新工程改革、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工作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的认识。
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院党组鲜明提出并实施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创新点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建设,研究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阐释工程,着力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同时,通过推进青年学者导师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训练、加大对优秀青年学者资助力度等务实举措,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
中国社科院广大干部学者表示,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进有为,以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3日 01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把主题教育与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以学促研、学研结合,努力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学术理论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高翔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事业难题,不断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开创新局的强大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实际行动和更大作为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在深学细悟笃行上下功夫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在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作表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随后,院党组研究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巡回指导组,召开动员大会,对全院主题教育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二天,院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方案,成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作领导小组,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落细。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研讨,党组成员带头发表理论文章、作辅导报告,深入基层群众、科研和教学一线开展调研,认真检视查摆问题,先后举办主题教育所局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处级干部研讨班、院党校进修班等,及时组织召开主题教育推进会,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院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青年小组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会、网络专题课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潜心学习主题教育重点书目,积极打造“社科青年大讲堂”“学思讲坛”“从心悦读”“百日读原著”等学习品牌,积极读经典、悟原理、谋思路。
加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
主题教育期间,院党组研究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在加强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上下功夫。院党组成员牵头,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结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18个重大创新项目。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等系列丛书成果出版。持续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目前文献总量已超过2万件。
4月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机制,向社会发布《中国学手册·新时代中国卷》《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系列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推进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举办“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道路”等中外交流研讨活动,努力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努力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调查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党组成员和院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现实路径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调研课题200余项。同时,围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部委员遴选机制改革、深化创新工程改革、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工作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的认识。
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院党组鲜明提出并实施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创新点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建设,研究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阐释工程,着力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同时,通过推进青年学者导师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训练、加大对优秀青年学者资助力度等务实举措,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
中国社科院广大干部学者表示,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进有为,以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3日 0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