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④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王立胜 刘永凌,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编审)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7月16日06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7/16/nw.D110000gmrb_20190716_1-06.ht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④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王立胜 刘永凌,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编审)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7月16日06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7/16/nw.D110000gmrb_20190716_1-06.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