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5月16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教授丹尼尔教授(Daniel Goldstick)和焉晋芬教授(Jinfen Yan)一行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作了两场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所副所长孙伟平主持。
上午,丹尼尔教授作了题为《客观利益》(objective interests)的学术报告。他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利益问题。一方面,唯物史观把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的发展追溯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之中。另一方面,政治家把他们的政治理想建立在实现工业和非工业无产阶级的利益之上。由此,他引申出“客观利益”的概念。一方面,一个阶级的客观利益是与这个阶级的欲望(desire)相一致,只有无产阶级达到了自身解放自己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这种一致性才会发生。另一方面,欲望自身的多层次性导致它既可以作为目标,也可以作为手段来看待。但个体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信息掌握程度等因素,无法达到这样的阶级觉悟。欲望与利益本身便发生背离。提高无产阶级自身觉悟问题既可以从社会行为如政治活动方面考察,也可以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加以考察。丹尼尔教授分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温和的专制主义”或“家长式的作风”(paternalism)。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无产阶级把他们的权利交付给一些权威。如同孩子意识到并信赖家长的关心一样,无产阶级相信统治阶级的权威,听从它并接受其统治。但政党本身或许以维护其客观利益的名义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个体阶级意识的成熟和阶级觉悟的提高会减少这种依赖性并最终解放自己。丹尼尔教授把实现阶级客观利益的问题追踪于人们的心理愿望,指出愿望与利益之间的一致性、不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在实现利益的途径中,他又分析了“温和的专制主义”的社会现象,认为这对提高阶级意识具有利弊双重作用。
下午,焉晋芬教授作了题为“密尔《时代精神》中的‘道德权威’与密尔哲学中的精神”的报告。她通过考察密尔著作中“精神”一词的使用与内涵而分析“道德权威”概念及其与“世界力量”的联系,进而进一步探讨了“精神”成为密尔后期哲学的中心概念的转变方式。精神是一种在个人人格成长和建构社会中的自我控制力量,对形成、激励那些影响历史变化的人物的心智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神”已经成为密尔思想的一种分析框架,提供了分析19世纪的经验主义、自由主义、宗教和功利主义等思想的一种关联。密尔集中探讨了道德的两种状况——“道德影响力”和“道德权威”,它们与两种状态下世界力量的状况相一致、相回应。在自然状态和变化状态中,道德权威与道德影响力对时代精神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其包含了关于知识、道德、智慧的倾向与意志而具有建构性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瓦解旧的时代精神的作用。这些观点受到了密尔后期思想的挑战,影响了他对宗教和妇女的看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5月16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教授丹尼尔教授(Daniel Goldstick)和焉晋芬教授(Jinfen Yan)一行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作了两场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所副所长孙伟平主持。
上午,丹尼尔教授作了题为《客观利益》(objective interests)的学术报告。他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利益问题。一方面,唯物史观把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的发展追溯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之中。另一方面,政治家把他们的政治理想建立在实现工业和非工业无产阶级的利益之上。由此,他引申出“客观利益”的概念。一方面,一个阶级的客观利益是与这个阶级的欲望(desire)相一致,只有无产阶级达到了自身解放自己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这种一致性才会发生。另一方面,欲望自身的多层次性导致它既可以作为目标,也可以作为手段来看待。但个体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信息掌握程度等因素,无法达到这样的阶级觉悟。欲望与利益本身便发生背离。提高无产阶级自身觉悟问题既可以从社会行为如政治活动方面考察,也可以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加以考察。丹尼尔教授分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温和的专制主义”或“家长式的作风”(paternalism)。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无产阶级把他们的权利交付给一些权威。如同孩子意识到并信赖家长的关心一样,无产阶级相信统治阶级的权威,听从它并接受其统治。但政党本身或许以维护其客观利益的名义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个体阶级意识的成熟和阶级觉悟的提高会减少这种依赖性并最终解放自己。丹尼尔教授把实现阶级客观利益的问题追踪于人们的心理愿望,指出愿望与利益之间的一致性、不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在实现利益的途径中,他又分析了“温和的专制主义”的社会现象,认为这对提高阶级意识具有利弊双重作用。
下午,焉晋芬教授作了题为“密尔《时代精神》中的‘道德权威’与密尔哲学中的精神”的报告。她通过考察密尔著作中“精神”一词的使用与内涵而分析“道德权威”概念及其与“世界力量”的联系,进而进一步探讨了“精神”成为密尔后期哲学的中心概念的转变方式。精神是一种在个人人格成长和建构社会中的自我控制力量,对形成、激励那些影响历史变化的人物的心智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神”已经成为密尔思想的一种分析框架,提供了分析19世纪的经验主义、自由主义、宗教和功利主义等思想的一种关联。密尔集中探讨了道德的两种状况——“道德影响力”和“道德权威”,它们与两种状态下世界力量的状况相一致、相回应。在自然状态和变化状态中,道德权威与道德影响力对时代精神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其包含了关于知识、道德、智慧的倾向与意志而具有建构性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瓦解旧的时代精神的作用。这些观点受到了密尔后期思想的挑战,影响了他对宗教和妇女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