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侯鸿勋
我在一九五零年考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时就听说过
(二)
一九五三年全国院系调整,我国八大院校的哲学系皆调整调到北大哲学系。一时间北大哲学系聚集了全国哲学界的“精英”,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这里,最为耀眼的当然是
一九五五年我被选送去苏联留学,在我离开哲学系之前,金老曾亲切地接见过我,与我谈过话,勉励我好好学习,回来后好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
(三)
一九六零年十二月初,我从苏联回到了祖国。一九六一年四月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工作。我到哲学所报到后,
(四)
20世纪60年代的头几年里,随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过去,国民经济情况的逐渐好转,人民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加强阶级斗争的喊声也越来越高,国际上高举“反帝反修”旗帜,国内大抓阶级斗争。
哲学所的行政人员和研究人员,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参加农村的阶级斗争——“四清运动”去了。没有下乡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先生”。在当时,所谓“老先生”,虽然是尊称,说他们是有知识的老人,但实际上却带有一定程度的贬意,意指他们是“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们是旧社会培养教育出来的、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又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因此,他们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世界观,使之成为具有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能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新知识分子。
哲学所的“老先生”相当多。除
“老先生组”的11位老先生大部分都住在东城区干面胡同15号新建的大楼里,只有温锡增和王玖兴两位住在别的地方。这样,集中学习是比较方便的。一般地说,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地点主要是在
对
记得有一次,党内的老同志周景芳把我找去,对我说:你们组(指西方哲学史组)的老先生,留过学,外文好,但马列水平差,写文章、专著有难处,不过,搞翻译却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搞些翻译,让他们考虑好想译什么,做个计划报给组织,每年都要报个计划。后来,周景芳还出席过一次老先生会,并将此意见给大家说了一遍。自那以后,我们西方哲学史组的五位老先生都照着这个“指示”办:在年终每人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和来年的计划。这种做法一直执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后来便自动停止了。
老先生们觉得,能让他们搞翻译,这无疑是极大的好事。于是,他们翻译得极其认真,在1966年“文革”之前的3-4年里,翻译了不少西方哲学史方面的名著,例如,贺麟、王玖兴合译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杨一之翻译得黑格尔的《大逻辑》、温锡增翻译的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管士滨翻译的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这些西方哲学史上的名著,后来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并被收入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老先生们翻译出版的上述西方哲学名著,代表着他们在这个时期对西方哲学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功不可没。这些名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老先生们都分别赠送我一本,而且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字,签名留念。老先生们的这些赠书,对我这个后学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而且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一直把它们珍藏在书柜里。我有时(尤其是在退休以后)会把它们取出来翻阅一下,那怕是看上一眼。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会回想起我们在“老先生组”一起度过的那些极其难得而又难忘的时光。我也会由这些老先生而联想到其他一些令人敬爱的老先生、老师长——金岳霖、容肇祖、王明、汪奠基、沈有鼎、周礼全。
有人对我说:你能有幸与“老先生们”在一个组相处,这也是一个缘。信夫?!
这个“老先生组”一直存在到“文革”开始后不久为止。在这数年期间,
二零一零年六月
(录入编辑:神秘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侯鸿勋
我在一九五零年考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时就听说过
(二)
一九五三年全国院系调整,我国八大院校的哲学系皆调整调到北大哲学系。一时间北大哲学系聚集了全国哲学界的“精英”,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这里,最为耀眼的当然是
一九五五年我被选送去苏联留学,在我离开哲学系之前,金老曾亲切地接见过我,与我谈过话,勉励我好好学习,回来后好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
(三)
一九六零年十二月初,我从苏联回到了祖国。一九六一年四月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工作。我到哲学所报到后,
(四)
20世纪60年代的头几年里,随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过去,国民经济情况的逐渐好转,人民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加强阶级斗争的喊声也越来越高,国际上高举“反帝反修”旗帜,国内大抓阶级斗争。
哲学所的行政人员和研究人员,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参加农村的阶级斗争——“四清运动”去了。没有下乡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先生”。在当时,所谓“老先生”,虽然是尊称,说他们是有知识的老人,但实际上却带有一定程度的贬意,意指他们是“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们是旧社会培养教育出来的、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又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因此,他们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世界观,使之成为具有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能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新知识分子。
哲学所的“老先生”相当多。除
“老先生组”的11位老先生大部分都住在东城区干面胡同15号新建的大楼里,只有温锡增和王玖兴两位住在别的地方。这样,集中学习是比较方便的。一般地说,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地点主要是在
对
记得有一次,党内的老同志周景芳把我找去,对我说:你们组(指西方哲学史组)的老先生,留过学,外文好,但马列水平差,写文章、专著有难处,不过,搞翻译却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搞些翻译,让他们考虑好想译什么,做个计划报给组织,每年都要报个计划。后来,周景芳还出席过一次老先生会,并将此意见给大家说了一遍。自那以后,我们西方哲学史组的五位老先生都照着这个“指示”办:在年终每人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和来年的计划。这种做法一直执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后来便自动停止了。
老先生们觉得,能让他们搞翻译,这无疑是极大的好事。于是,他们翻译得极其认真,在1966年“文革”之前的3-4年里,翻译了不少西方哲学史方面的名著,例如,贺麟、王玖兴合译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杨一之翻译得黑格尔的《大逻辑》、温锡增翻译的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管士滨翻译的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这些西方哲学史上的名著,后来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并被收入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老先生们翻译出版的上述西方哲学名著,代表着他们在这个时期对西方哲学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功不可没。这些名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老先生们都分别赠送我一本,而且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字,签名留念。老先生们的这些赠书,对我这个后学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而且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一直把它们珍藏在书柜里。我有时(尤其是在退休以后)会把它们取出来翻阅一下,那怕是看上一眼。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会回想起我们在“老先生组”一起度过的那些极其难得而又难忘的时光。我也会由这些老先生而联想到其他一些令人敬爱的老先生、老师长——金岳霖、容肇祖、王明、汪奠基、沈有鼎、周礼全。
有人对我说:你能有幸与“老先生们”在一个组相处,这也是一个缘。信夫?!
这个“老先生组”一直存在到“文革”开始后不久为止。在这数年期间,
二零一零年六月
(录入编辑:神秘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