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刘培育
一
二
为了追求真理,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批评和“挑战”。1956年,
1959年底,金先生完成了一篇洋洋5万言的论文《论“所以”》。打印稿出来后在哲学所逻辑研究组里专门讨论了一次,同仁们的意见很不一样。有人赞扬这篇文章,甚至拿斯大林赞扬列宁演讲的逻辑力量的话来评价金先生的文章;有人认为金先生的文章有问题,提出了许多激烈的反对意见。周先生属于后者。他非常明确地指出,金先生“这篇文章的许多论点是有问题的。如果发表会产生不良影响。” 他劝金先生现在不要发表,多考虑考虑,多修改修改再说。但是,因为多数人是肯定金先生的文章的,所以,该文在《哲学研究》196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这以后逻辑组的同仁又就这篇文章进行了讨论,分歧不仅没有解决,而且争论得更加厉害。当场周先生就表示:“既然在逻辑组已不能解决我们之间的争论,那只好把这场争论公之于社会。我准备写一篇文章陈述我的观点。”后来,周先生写了《〈论“所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文,也发表在《哲学研究》上。文章指出,金先生的文章中许多基本概念“不够明确”,许多论证“不够严谨”,由此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混乱的甚至错误的结论”,甚至关系到“形式逻辑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文章发表后,不少人曾担心会影响金先生和周先生两个人的师生情谊,然而事实上,金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不仅没有生气,还亲切地对周先生说:“你如果有时间,我希望你能多花些功夫,把《论“所以”》提炼和修改一下。我仍然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周先生晚年谈起这篇文章时说,金先生是我国逻辑学界和哲学界的老前辈,他的学术观点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也为了维护金先生的名誉,他不得不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相信金先生是理解他的。
三
1994年4月,周先生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理论》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语言逻辑研究领域里的一部奠基之作。周先生自己怎么看呢?他在该书的《序》中写道,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完成了。“我一方面有一种轻松感:多年宿愿,一旦实现,快活如之!但另一方面,我又有沉重心情。”他说自己就像一个年老体弱的登山者,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攀援以后,“仰望前程,离目标还是那么遥远!回顾来路,离出发点又还近在咫尺!”好在科学是全人类的永恒的共同事业,平生不了事,自有后人补。如果我们的工作能给后来的攀登者“提供某些正面的或负面的经验,我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了!”这就是周先生对待自己著作的态度!
四
五
20世纪70年代,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周先生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阅读了同期国外有关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已从个人摸索的孤立研究前进与国际的研究合流”。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显现出”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雏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他在1978年全国逻辑讨论会上发表的演讲:《形式逻辑与自然语言》,后来发表在《哲学研究》上。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
他厌恶学术研究中那种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现象,不赞成学术考核中那种“以数量代质量”的做法。在他担任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每年评职称都倡导重学术质量,重创新成果,而不重数量;规定申请晋升的研究人员自选一部书或书中部分章节做为考核内容,其他科研成果只要列个清单即可。
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他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基础,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而不主张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花很多功夫、用很多精力去写那些洋洋洒洒的粗制滥造的文章。当然,更不允许有抄袭、剽窃行为。
六
前面我说过,
七
做学问者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比如,他赞美青少年时期所在的省立长沙高中,说这所学校有“大家风范”,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因此他“非常喜欢”这所学校。他更赞美西南联大,说在联大“刚生活了几天”,就被它的“民主自由的气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迷住了”。(《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增补本,第185页)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艺术的方针,
同时,
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而开创性的工作常常是十分艰难的,它需要探索者的学识和对学术的执着与勇气,也需要同行们及相关人们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在学术界,特别是逻辑学界,有很多人得到过
1980年,受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的委托,我和陈宗明筹办《逻辑与语言研究》集刊。第一集稿子备齐之后,我请周先生写篇文章,放在集刊的开头,代发刊词。周先生答应了我的请求,几天后交来了文章。文章不长,仅1000多字,其中有两段话,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周先生说:“各种各样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只要是采取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支持。‘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作法,对学术是极其有害的;对于象自然逻辑这样一门新开拓的学科,则更是有害的。”他又说:“我们,自然逻辑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选择不同性质的研究问题,进行不同深度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性质和各种不同深度的研究成果,都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因而都是有价值的。”(《逻辑与语言研究⑴》,第2页)
附:
周礼全,1921年生,湖南吉首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学习哲学。后师
主要著作有《论概念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1957)、《模态逻辑引论》(1986)、《黑格尔的辩证逻辑》(1989)、主编《逻辑百科辞典》(1994)、主编《逻辑——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的理论》(1994)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周礼全集》(2000)。译著有《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1961)、《语义学引论》(1979)、《指号、语言和行为》(1989)。
(录入编辑:神秘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刘培育
一
二
为了追求真理,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批评和“挑战”。1956年,
1959年底,金先生完成了一篇洋洋5万言的论文《论“所以”》。打印稿出来后在哲学所逻辑研究组里专门讨论了一次,同仁们的意见很不一样。有人赞扬这篇文章,甚至拿斯大林赞扬列宁演讲的逻辑力量的话来评价金先生的文章;有人认为金先生的文章有问题,提出了许多激烈的反对意见。周先生属于后者。他非常明确地指出,金先生“这篇文章的许多论点是有问题的。如果发表会产生不良影响。” 他劝金先生现在不要发表,多考虑考虑,多修改修改再说。但是,因为多数人是肯定金先生的文章的,所以,该文在《哲学研究》196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这以后逻辑组的同仁又就这篇文章进行了讨论,分歧不仅没有解决,而且争论得更加厉害。当场周先生就表示:“既然在逻辑组已不能解决我们之间的争论,那只好把这场争论公之于社会。我准备写一篇文章陈述我的观点。”后来,周先生写了《〈论“所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文,也发表在《哲学研究》上。文章指出,金先生的文章中许多基本概念“不够明确”,许多论证“不够严谨”,由此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混乱的甚至错误的结论”,甚至关系到“形式逻辑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文章发表后,不少人曾担心会影响金先生和周先生两个人的师生情谊,然而事实上,金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不仅没有生气,还亲切地对周先生说:“你如果有时间,我希望你能多花些功夫,把《论“所以”》提炼和修改一下。我仍然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周先生晚年谈起这篇文章时说,金先生是我国逻辑学界和哲学界的老前辈,他的学术观点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也为了维护金先生的名誉,他不得不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相信金先生是理解他的。
三
1994年4月,周先生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理论》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语言逻辑研究领域里的一部奠基之作。周先生自己怎么看呢?他在该书的《序》中写道,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完成了。“我一方面有一种轻松感:多年宿愿,一旦实现,快活如之!但另一方面,我又有沉重心情。”他说自己就像一个年老体弱的登山者,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攀援以后,“仰望前程,离目标还是那么遥远!回顾来路,离出发点又还近在咫尺!”好在科学是全人类的永恒的共同事业,平生不了事,自有后人补。如果我们的工作能给后来的攀登者“提供某些正面的或负面的经验,我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了!”这就是周先生对待自己著作的态度!
四
五
20世纪70年代,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周先生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阅读了同期国外有关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已从个人摸索的孤立研究前进与国际的研究合流”。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显现出”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雏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他在1978年全国逻辑讨论会上发表的演讲:《形式逻辑与自然语言》,后来发表在《哲学研究》上。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
他厌恶学术研究中那种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现象,不赞成学术考核中那种“以数量代质量”的做法。在他担任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每年评职称都倡导重学术质量,重创新成果,而不重数量;规定申请晋升的研究人员自选一部书或书中部分章节做为考核内容,其他科研成果只要列个清单即可。
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他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基础,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而不主张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花很多功夫、用很多精力去写那些洋洋洒洒的粗制滥造的文章。当然,更不允许有抄袭、剽窃行为。
六
前面我说过,
七
做学问者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比如,他赞美青少年时期所在的省立长沙高中,说这所学校有“大家风范”,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因此他“非常喜欢”这所学校。他更赞美西南联大,说在联大“刚生活了几天”,就被它的“民主自由的气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迷住了”。(《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增补本,第185页)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艺术的方针,
同时,
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而开创性的工作常常是十分艰难的,它需要探索者的学识和对学术的执着与勇气,也需要同行们及相关人们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在学术界,特别是逻辑学界,有很多人得到过
1980年,受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的委托,我和陈宗明筹办《逻辑与语言研究》集刊。第一集稿子备齐之后,我请周先生写篇文章,放在集刊的开头,代发刊词。周先生答应了我的请求,几天后交来了文章。文章不长,仅1000多字,其中有两段话,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周先生说:“各种各样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只要是采取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支持。‘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作法,对学术是极其有害的;对于象自然逻辑这样一门新开拓的学科,则更是有害的。”他又说:“我们,自然逻辑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选择不同性质的研究问题,进行不同深度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性质和各种不同深度的研究成果,都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因而都是有价值的。”(《逻辑与语言研究⑴》,第2页)
附:
周礼全,1921年生,湖南吉首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学习哲学。后师
主要著作有《论概念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1957)、《模态逻辑引论》(1986)、《黑格尔的辩证逻辑》(1989)、主编《逻辑百科辞典》(1994)、主编《逻辑——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的理论》(1994)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周礼全集》(2000)。译著有《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1961)、《语义学引论》(1979)、《指号、语言和行为》(1989)。
(录入编辑:神秘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