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王铁军
一.十年历程简要回顾
1995年,哲学所在用电脑仅3台,分别设在会计室、科研处和图书馆。这几台电脑的作用充其量可称为“高级打印机”。科研人员大多数不会使用计算机,更没有网络和数据库可用。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就是哲学所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1.调查研究。开过多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科研人员对网络、设备、数据库、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2.人员培训。一方面在所内举办讲座,讲解电脑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院里甚至社会上的各种电脑培训班,只要有可能,尽量派人参加。
3.添置设备。经过几年的陆续添置,截至1999年底,全所共有28台电脑运行,其中5台可以上网。
4.网络工程。院内网络工程是院网络中心完成的,所内主要配合他们,如设计节点的布局、分配IP地址等。
5.修订规划。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逐渐加深,规划也从“办公自动化规划”演变为“信息化规划”,其内容相应也从电脑使用转变到以数据库和网页建设为重心的信息化建设。
2000年,图资室经过调查,查明现有剪报存量近6亿字,认为这是一笔巨大财富,由此形成了将其建设成数据库的报告。报告认为这是科研手段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数据库建成后,除对科研工作能有较大帮助外,也应该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图资室一直在为实现这个计划做准备;
同年,新版哲学所网页正式上网运行。社科院网站是1998年开通的,开通之初,页面简单,信息较少。其中哲学所的网页仅有本所简介。1999年,李铁映院长数度督促加快全院的网页建设,哲学所也相应加快了自己的网页建设。2000年,所务会正式决定由图资室负责网页内容搜集和制作。图资室指定专人学习使用制作软件、设计网页页面和结构、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到年底,新版网页正式上网运行。这一版虽然版面仍嫌简陋,内容仍嫌不多,但已比旧的简单页面前进了一大步。
自此哲学所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了步伐。
2001年,建立了信息员制度,要求各研究室的信息员尽职尽责,保证网页上的信息齐全准确、动态更新。这一年网页内容总字数达到了200余万。网页版面再度更新。
2002年,为落实李铁映院长提出的我院信息化建设“一个工程,两个板块,三个层次”的总体目标。哲学所在所务会、所长办公会、室主任会上多次讨论信息化建设;为参加院“信息开发与应用试点单位”论证,所信息化规划再次修订。规划确定由主管信息工作的副所长李德顺为首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和协调全所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以图资室为主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各研究室(代表各学科)设专门负责本室(本学科)信息工作的信息员。所信息化的的基本模式是三个模块(哲学研究数据库、科研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加一个平台(哲学所网页);随着院网的宽带升级改造,重新配置了各处室的上网参数,每个处室都配置了至少3个IP地址,至此全所所有计算机都能够上网工作;年初,图资室正式摒弃了手工剪贴资料,全面转型为以网络数据库建设为特征的电子操作。以图资室名义申请的《哲学研究数据库》先在所内立项,后又转为社科院重大项目(B类),确保了图资室转型成功。《哲学研究数据库》启动后,当年入库数据7000余条,总字数达到1600余万;本年度网页再次改版,内容总字数达到400余万。在全院网页评比中,哲学所网页获得三等奖。
2003年,哲学所被列入信息开发与应用试点一般推广单位,获得院拨资金资助,同时文化研究中心也获得院信息建设资金资助,所办公会决定两项资金按课题方式管理;年中,为全所在职职工办理开通了本院个人电子邮箱;年末评职称工作中尝试在网上展示参评材料,取得积极成果,共30人在哲学所网页上展示了180份科研成果;从本年度起,随全院图书馆系统机读书目回溯编制工作的进行,哲学书库也开始回溯编目;《哲学研究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本年增加了网络媒体信息的收录,还进行了质量自检。到年底共设23个子库,已入库信息达15799条,总字数已达到5384万;网页内容快速增加,已有12个一级栏目、122个二级栏目(其中个人主页65个、个人论著约400种)、1238个页面,信息总量已达到1450万字。
2004年,所办公会通过了《信息管理员岗位职责》,除重新明确信息员岗位职责外,还规定信息员业绩列入本人考核,补贴入工资。此规定后由院网络中心转发全院;年初,图资室与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设立了“产业文化数据库”,决定即日起开始搜集信息并建设该数据库;针对计算机病毒大规模爆发,对科研工作和院网络造成伤害的情况,哲学所再次发布了关于信息安全的通告,规定信息员必须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使用及安全的所有有关事宜;本年度,《哲学研究数据库》已入库21971条记录65191466字,在试运行的状态下,研究人员登录本数据库系统近千次,检索5050次,阅读文章1624篇;网页现有信息总量约128兆,3800万字。
目前,哲学所上网工作的台式计算机有30余台,科研人员来所工作自备的笔记本电脑数量则无法统计。在科研工作中,用电脑写作已是基本工作方式;查找、积累资料已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向使用电脑、网络、数据库;文稿传输和信息交流已基本电子化;科研管理和出版发行也已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演变。今天,所内科研人员浏览一般情况和最新动态时可查看哲学所网页和院网;查找论文信息、书评书目、学科进展、科研项目、科研队伍、科研机构等更多资料时,可使用《哲学研究数据库》;借阅图书、网上阅览图书和论文,可登录院文献中心网站和院网;通过院网,可进入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国内外各种信息和资料即时显现在眼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已不满足于追赶信息化的步伐,而是要主动站到它的潮头。最近应用伦理中心就开办了自己的网站,还有一些单位也在积极筹办,至于开设个人网页的,已难于统计了。可以说,信息化已使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相信研究工作本身也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二.科研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十年来,科研工作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需求促使我们努力适应信息观念、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
从哲学所信息化建设初期起,科研人员对新技术手段的渴求就成为推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动力。科研人员学习新技术手段的热情,迫使情报资料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努力追赶的同时反思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工作手段,适应需求的变化。在信息的形式、内容、深度、检索方式等方面,科研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手工资料方式早已无法应对。可以说,正是科研人员对传统资料查找方式的摒弃,导致了图资室对传统手工资料工作方式的超越,催生了电子化、网络化的《哲学研究数据库》。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大型综合数据库等信息成果虽然非常优秀,但在信息取舍、分类标准、标引深度等方面尚无法充分反映哲学学科的情况和特点,难以适应哲学科研的需求,使得我们不得不下决心建设自己的信息产品。
再如网页建设,如果没有哲学科研和科研人员对于在网上宣传自己、展示自己、进行交流的要求,也不会有近年来网页的快速发展,更不会有应用伦理中心网站的出现。
很难设想,一个不了解最新信息,不会应用信息技术的人能在21世纪的今天取得什么骄人成果。反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迟疑不前,必将使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丧失先机。
三.院信息化建设是所信息化建设的依托和保证
作为社科院的一部分,哲学所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全院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院网络中心成立后,院里投入巨资和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能够适应我院需求的现代化信息平台。特别是李铁映院长提出我院信息化建设“一个工程、两个板块、三个层次”的总体目标后,全院的信息化建设在软硬件、服务平台、数据库、数字加工、信息安全等方面飞速发展,这就给我们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进展,就是得益于院里的方向引导、政策保证、环境依托。
四.持续发展离不开体制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加强领导、如何取得制度保证等问题。领导支持固然是重要方面,然而在其自身发展中如何创造出相应的制度更重要。哲学所信息员制度的提出、建立和完善就是最好的说明:为了解决搜集信息难而提出的信息员制度,建立后发现在岗位职责、业绩考核等方面都存在模糊和不合理之处,如不解决将会影响信息员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信息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所办公会讨论通过了《信息管理员岗位职责》,并成文下发。文件下发后不到一年,网页信息量便翻了一番。
然而在体制制度方面现在并非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信息化必须与科研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必须与科研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诸如信息机构的体制和职能、人才的来源和培训、经费的保证和使用、保持信息全面性准确性的相应规则等一系列涉及体制制度的问题;其次,在技术与应用层面上,也需要有体制制度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最后,体制制度的建设还要留出充分的空间,使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发展。
原载:《哲学所志1995-2005》
录入编辑:小蜜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王铁军
一.十年历程简要回顾
1995年,哲学所在用电脑仅3台,分别设在会计室、科研处和图书馆。这几台电脑的作用充其量可称为“高级打印机”。科研人员大多数不会使用计算机,更没有网络和数据库可用。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就是哲学所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1.调查研究。开过多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科研人员对网络、设备、数据库、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2.人员培训。一方面在所内举办讲座,讲解电脑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院里甚至社会上的各种电脑培训班,只要有可能,尽量派人参加。
3.添置设备。经过几年的陆续添置,截至1999年底,全所共有28台电脑运行,其中5台可以上网。
4.网络工程。院内网络工程是院网络中心完成的,所内主要配合他们,如设计节点的布局、分配IP地址等。
5.修订规划。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逐渐加深,规划也从“办公自动化规划”演变为“信息化规划”,其内容相应也从电脑使用转变到以数据库和网页建设为重心的信息化建设。
2000年,图资室经过调查,查明现有剪报存量近6亿字,认为这是一笔巨大财富,由此形成了将其建设成数据库的报告。报告认为这是科研手段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数据库建成后,除对科研工作能有较大帮助外,也应该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图资室一直在为实现这个计划做准备;
同年,新版哲学所网页正式上网运行。社科院网站是1998年开通的,开通之初,页面简单,信息较少。其中哲学所的网页仅有本所简介。1999年,李铁映院长数度督促加快全院的网页建设,哲学所也相应加快了自己的网页建设。2000年,所务会正式决定由图资室负责网页内容搜集和制作。图资室指定专人学习使用制作软件、设计网页页面和结构、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到年底,新版网页正式上网运行。这一版虽然版面仍嫌简陋,内容仍嫌不多,但已比旧的简单页面前进了一大步。
自此哲学所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了步伐。
2001年,建立了信息员制度,要求各研究室的信息员尽职尽责,保证网页上的信息齐全准确、动态更新。这一年网页内容总字数达到了200余万。网页版面再度更新。
2002年,为落实李铁映院长提出的我院信息化建设“一个工程,两个板块,三个层次”的总体目标。哲学所在所务会、所长办公会、室主任会上多次讨论信息化建设;为参加院“信息开发与应用试点单位”论证,所信息化规划再次修订。规划确定由主管信息工作的副所长李德顺为首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和协调全所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以图资室为主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各研究室(代表各学科)设专门负责本室(本学科)信息工作的信息员。所信息化的的基本模式是三个模块(哲学研究数据库、科研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加一个平台(哲学所网页);随着院网的宽带升级改造,重新配置了各处室的上网参数,每个处室都配置了至少3个IP地址,至此全所所有计算机都能够上网工作;年初,图资室正式摒弃了手工剪贴资料,全面转型为以网络数据库建设为特征的电子操作。以图资室名义申请的《哲学研究数据库》先在所内立项,后又转为社科院重大项目(B类),确保了图资室转型成功。《哲学研究数据库》启动后,当年入库数据7000余条,总字数达到1600余万;本年度网页再次改版,内容总字数达到400余万。在全院网页评比中,哲学所网页获得三等奖。
2003年,哲学所被列入信息开发与应用试点一般推广单位,获得院拨资金资助,同时文化研究中心也获得院信息建设资金资助,所办公会决定两项资金按课题方式管理;年中,为全所在职职工办理开通了本院个人电子邮箱;年末评职称工作中尝试在网上展示参评材料,取得积极成果,共30人在哲学所网页上展示了180份科研成果;从本年度起,随全院图书馆系统机读书目回溯编制工作的进行,哲学书库也开始回溯编目;《哲学研究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本年增加了网络媒体信息的收录,还进行了质量自检。到年底共设23个子库,已入库信息达15799条,总字数已达到5384万;网页内容快速增加,已有12个一级栏目、122个二级栏目(其中个人主页65个、个人论著约400种)、1238个页面,信息总量已达到1450万字。
2004年,所办公会通过了《信息管理员岗位职责》,除重新明确信息员岗位职责外,还规定信息员业绩列入本人考核,补贴入工资。此规定后由院网络中心转发全院;年初,图资室与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设立了“产业文化数据库”,决定即日起开始搜集信息并建设该数据库;针对计算机病毒大规模爆发,对科研工作和院网络造成伤害的情况,哲学所再次发布了关于信息安全的通告,规定信息员必须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使用及安全的所有有关事宜;本年度,《哲学研究数据库》已入库21971条记录65191466字,在试运行的状态下,研究人员登录本数据库系统近千次,检索5050次,阅读文章1624篇;网页现有信息总量约128兆,3800万字。
目前,哲学所上网工作的台式计算机有30余台,科研人员来所工作自备的笔记本电脑数量则无法统计。在科研工作中,用电脑写作已是基本工作方式;查找、积累资料已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向使用电脑、网络、数据库;文稿传输和信息交流已基本电子化;科研管理和出版发行也已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演变。今天,所内科研人员浏览一般情况和最新动态时可查看哲学所网页和院网;查找论文信息、书评书目、学科进展、科研项目、科研队伍、科研机构等更多资料时,可使用《哲学研究数据库》;借阅图书、网上阅览图书和论文,可登录院文献中心网站和院网;通过院网,可进入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国内外各种信息和资料即时显现在眼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已不满足于追赶信息化的步伐,而是要主动站到它的潮头。最近应用伦理中心就开办了自己的网站,还有一些单位也在积极筹办,至于开设个人网页的,已难于统计了。可以说,信息化已使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相信研究工作本身也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二.科研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十年来,科研工作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需求促使我们努力适应信息观念、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
从哲学所信息化建设初期起,科研人员对新技术手段的渴求就成为推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动力。科研人员学习新技术手段的热情,迫使情报资料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努力追赶的同时反思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工作手段,适应需求的变化。在信息的形式、内容、深度、检索方式等方面,科研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手工资料方式早已无法应对。可以说,正是科研人员对传统资料查找方式的摒弃,导致了图资室对传统手工资料工作方式的超越,催生了电子化、网络化的《哲学研究数据库》。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大型综合数据库等信息成果虽然非常优秀,但在信息取舍、分类标准、标引深度等方面尚无法充分反映哲学学科的情况和特点,难以适应哲学科研的需求,使得我们不得不下决心建设自己的信息产品。
再如网页建设,如果没有哲学科研和科研人员对于在网上宣传自己、展示自己、进行交流的要求,也不会有近年来网页的快速发展,更不会有应用伦理中心网站的出现。
很难设想,一个不了解最新信息,不会应用信息技术的人能在21世纪的今天取得什么骄人成果。反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迟疑不前,必将使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丧失先机。
三.院信息化建设是所信息化建设的依托和保证
作为社科院的一部分,哲学所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全院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院网络中心成立后,院里投入巨资和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能够适应我院需求的现代化信息平台。特别是李铁映院长提出我院信息化建设“一个工程、两个板块、三个层次”的总体目标后,全院的信息化建设在软硬件、服务平台、数据库、数字加工、信息安全等方面飞速发展,这就给我们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进展,就是得益于院里的方向引导、政策保证、环境依托。
四.持续发展离不开体制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加强领导、如何取得制度保证等问题。领导支持固然是重要方面,然而在其自身发展中如何创造出相应的制度更重要。哲学所信息员制度的提出、建立和完善就是最好的说明:为了解决搜集信息难而提出的信息员制度,建立后发现在岗位职责、业绩考核等方面都存在模糊和不合理之处,如不解决将会影响信息员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信息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所办公会讨论通过了《信息管理员岗位职责》,并成文下发。文件下发后不到一年,网页信息量便翻了一番。
然而在体制制度方面现在并非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信息化必须与科研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必须与科研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诸如信息机构的体制和职能、人才的来源和培训、经费的保证和使用、保持信息全面性准确性的相应规则等一系列涉及体制制度的问题;其次,在技术与应用层面上,也需要有体制制度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最后,体制制度的建设还要留出充分的空间,使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发展。
原载:《哲学所志1995-2005》
录入编辑:小蜜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