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4年8月23日,第六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侨大学、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旨在团结两岸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确立起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海峡两岸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感,共同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现代文明。本届人文学论坛有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教育、语言、经济、艺术、社会学、法学、传媒影视等领域的近100名学者出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昌林副院长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愿景,海峡两岸学界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使命,要不断坚定两岸同胞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引导两岸同胞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在开幕式上致辞
陈紫萱副主任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两岸学者就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和探讨,必将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在开幕式上致辞
赵刚教授认为,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两岸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关切、共同议题与共同使命,盼望这个论坛能为全中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丽霞副校长表示,此次论坛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活动,华侨大学愿与两岸社会各界、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一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环节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常旭旻副教授、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徐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张志强,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于治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哲学所教授曾春海,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何俊,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原院长陈福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副所长梁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台湾文学所所长徐秀慧分别作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设置了10场平行分论坛,两岸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围绕“全体大用”“四海一家”“历史舞台”“两岸同舟”“人文化成”“由艺观境”“会泽百家”“大道之源”“海滨邹鲁”“即心是极”10个分议题,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全体大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唯物史观根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的当代发展以及两岸共建大同社会的可能性等主题展开讨论。
分论坛二“四海一家”:深入探讨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普遍性与世界传播、中国式自主权以及两岸文化共同体等论题。不仅从历史维度讨论了“天下一家”理念的延续与创新,还对多元普遍性理论进行了述评。
分论坛三“历史舞台”:聚焦中华文化历史,对光复致敬团及后人团的事迹、郑氏治台孔庙建设、雾峰林家女性革命史、明代儒商方用彬文书、两岸经学教育建设、台湾内部困境与未来展望,以及中华法治文明的时代表达和左翼文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四“两岸同舟”:探索两岸文学、艺术、哲学交流与融合,关注普通人在人文价值中的定位,回顾民族文学交流,分析人文学科的跨领域思索。此外,讨论还涉及古诗词传播、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哲学基础、两岸文化的融合前景及两岸青年对文化问题的思考。
分论坛五“人文化成”: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问题,探讨了先秦儒道生命教育理念、连雅堂古文字学研究、儒家经典教化和孟子人性思想的现代意义、经学现代化的困境、中国青少年阅读发展等问题。
分论坛六“由艺观境”:钩沉中华文明里的艺术创造,涉及词话、书法、绘画、游戏等领域,深入阐发了两岸文艺交流、游戏中的历史传播作用、古典诗歌传统、德勒兹的投骰游戏和卧游美学等问题。
分论坛七“会泽百家”:还原儒家与百家之间的思想互动,探讨了礼的演变、先秦诸子与太一之关系、战国儒家对禅让思想的吸收、孟子的道德与正义观念、《论语·乡党》的理学阐释以及儒学在朝鲜的传承等问题。
分论坛八“大道之源”:追问大道本源,探讨“仁”的经典意义再创造、闽人易学注释、《周易》蒙卦中蕴含的王化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现代人的意义、王雱对《老》《庄》的诠释特色以及早期道家形上学的发展等问题。
分论坛九“海滨邹鲁”:考察朱子理学及其在东亚的传播和影响,探讨了四七之辨在东亚的展开、朱熹的理气哲学、朱熹天下理念的当代价值、儒学道统的普遍建构等问题,展现了理学在道德动力、哲学诠释及东亚文化中的广泛讨论和影响。
分论坛十“即心是极”:重思心性修养与儒佛思想的关系,话题涵盖陈确的修养工夫论、唐君毅对儒佛宗教思想的分析、《舍利忏法》的文本研究、憨山的佛教观、钱穆的孔子研究、“格物”“致知”与“明明德”之关系、经史之用、杨简思想体系等问题。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4年8月23日,第六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侨大学、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旨在团结两岸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确立起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海峡两岸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感,共同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现代文明。本届人文学论坛有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教育、语言、经济、艺术、社会学、法学、传媒影视等领域的近100名学者出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昌林副院长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愿景,海峡两岸学界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使命,要不断坚定两岸同胞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引导两岸同胞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在开幕式上致辞
陈紫萱副主任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两岸学者就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和探讨,必将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在开幕式上致辞
赵刚教授认为,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两岸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关切、共同议题与共同使命,盼望这个论坛能为全中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丽霞副校长表示,此次论坛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活动,华侨大学愿与两岸社会各界、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一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环节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常旭旻副教授、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徐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张志强,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于治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哲学所教授曾春海,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何俊,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原院长陈福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副所长梁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台湾文学所所长徐秀慧分别作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设置了10场平行分论坛,两岸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围绕“全体大用”“四海一家”“历史舞台”“两岸同舟”“人文化成”“由艺观境”“会泽百家”“大道之源”“海滨邹鲁”“即心是极”10个分议题,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全体大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唯物史观根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的当代发展以及两岸共建大同社会的可能性等主题展开讨论。
分论坛二“四海一家”:深入探讨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普遍性与世界传播、中国式自主权以及两岸文化共同体等论题。不仅从历史维度讨论了“天下一家”理念的延续与创新,还对多元普遍性理论进行了述评。
分论坛三“历史舞台”:聚焦中华文化历史,对光复致敬团及后人团的事迹、郑氏治台孔庙建设、雾峰林家女性革命史、明代儒商方用彬文书、两岸经学教育建设、台湾内部困境与未来展望,以及中华法治文明的时代表达和左翼文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四“两岸同舟”:探索两岸文学、艺术、哲学交流与融合,关注普通人在人文价值中的定位,回顾民族文学交流,分析人文学科的跨领域思索。此外,讨论还涉及古诗词传播、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哲学基础、两岸文化的融合前景及两岸青年对文化问题的思考。
分论坛五“人文化成”: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问题,探讨了先秦儒道生命教育理念、连雅堂古文字学研究、儒家经典教化和孟子人性思想的现代意义、经学现代化的困境、中国青少年阅读发展等问题。
分论坛六“由艺观境”:钩沉中华文明里的艺术创造,涉及词话、书法、绘画、游戏等领域,深入阐发了两岸文艺交流、游戏中的历史传播作用、古典诗歌传统、德勒兹的投骰游戏和卧游美学等问题。
分论坛七“会泽百家”:还原儒家与百家之间的思想互动,探讨了礼的演变、先秦诸子与太一之关系、战国儒家对禅让思想的吸收、孟子的道德与正义观念、《论语·乡党》的理学阐释以及儒学在朝鲜的传承等问题。
分论坛八“大道之源”:追问大道本源,探讨“仁”的经典意义再创造、闽人易学注释、《周易》蒙卦中蕴含的王化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现代人的意义、王雱对《老》《庄》的诠释特色以及早期道家形上学的发展等问题。
分论坛九“海滨邹鲁”:考察朱子理学及其在东亚的传播和影响,探讨了四七之辨在东亚的展开、朱熹的理气哲学、朱熹天下理念的当代价值、儒学道统的普遍建构等问题,展现了理学在道德动力、哲学诠释及东亚文化中的广泛讨论和影响。
分论坛十“即心是极”:重思心性修养与儒佛思想的关系,话题涵盖陈确的修养工夫论、唐君毅对儒佛宗教思想的分析、《舍利忏法》的文本研究、憨山的佛教观、钱穆的孔子研究、“格物”“致知”与“明明德”之关系、经史之用、杨简思想体系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